石棚山石棚
石棚山位于盖州市南45公里,浮渡河(俗称李官村河)北岸,山势缓平,海拔56米,周长4400余米,石棚即建在石棚山顶。据《东北乡土志丛编》记载:“石棚山,在城南九十里头台南区东南,高二十余丈,山质多石,上有石棚可容数人。”
四千多年的风雨浸蚀,并没有破坏石棚的原貌,这一人类社会造就的杰作,如今仍威严挺立。“文革”前,曾利用石棚改建为庙宇,1966年将庙宇拆除。东壁前下角有一段裂缝,底石已断裂残缺。
石棚建造的年代大约在青铜时代,或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地上建筑,为巨石文化的杰作。石棚主要分布在我国辽东半岛一带,尤以我市遗留最多,石棚山石棚是我国目前所见规模最大、做工最精、保存最好的一座,堪称世界之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该石棚是由四块经过加工磨制的巨大花岗岩石板构筑,方向为南偏东4度。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北三面竖立三块石板围成三壁,(南面不存),上顶盖整块大石板,壁内为石板铺底。全高3.1米,壁内高2.4米,南北长2.65米,前宽2.1米,后宽1.95米。盖石四面伸出各立壁之外,相互对称,南北两面伸出较长。从侧面看,南高北底,好像一个平盖房子。各石板内外壁面、侧面和抹角处均经过加工,打磨光整。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
盖石呈圆角长方形大石板,南北长8.6米,东西宽5.7米,厚0.45—0.55米,探出东西壁后,形成较大棚厦;壁石之间套合整齐,高2.9米,有仰角。东壁是一块上窄下宽的石板,高2.23米,上宽2.45米,下宽2.8米;上厚0.15米,下厚0.23米,上部内倾5度。西壁形状与东壁相同,高2.55米,上宽2.45米,下宽2.8米;上厚0.15米,下厚0.24米,内倾4至5度。北壁紧靠东西壁北端,上窄下宽,上宽2.3米,下宽2.8米;高2.45米,上厚0.118米,下厚0.28米。两边伸出东西二壁之外,东出1.3米,西出1.4米,向内倾斜4度。底石平铺于三立壁之内,长2.7米,宽1.9米,厚0.25米,高出现地面0.12米。
关于史前石棚的建造用途,目前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是当时的墓葬,有的认为是祭祀场所,还有的认为是宗教活动场所等,说法不一。总之石棚是人类历史上伟大成就之一,石棚之迷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规模不一的石棚,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遗产。
石棚山石棚与邻近的龙潭瀑布、望儿天桥、馒首石蹬、兔岛怒潮、喇嘛古洞、张果老桥等为熊岳八景。这里文物古迹集中,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遍布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1963年省人委公布石棚山石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保护下,石棚未遭到破坏。1996年国务院(国发[1996]47号)公布石棚山石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