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天长古镇
天长镇为河北省重点镇,现辖49个行政村,镇域总面积101.1平方公里。总人口41247人,其中,镇区有常住人口11158人,外来务工、经商和求学的暂住人口5510人。镇域现有耕地40800亩。2008年全镇国民经济总产值442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4元。2008年全镇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天长镇历史悠久,作为村落始于汉,唐代中期称天长镇,唐末设天长军,成为著名的军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移井陉县治于此,历经金、元、明、清、民国至建国初延续800余年,一直为历代县治之所。金元时期曾一度为州。1958年才迁移到现在的微水镇。由于县城迁出,半个世纪以来,古城较好的保存了下来,基本未遭到建设性破坏。
天长镇历经千载,走进镇区,只见城垣门垛、官署学宫、寺庙石桥以及府第民居等古建文物星罗棋布,触目皆是,令人犹如置身历史的幻境,近年来许多影视剧在此拍摄。目前,古城原有空间格局保存完好,历史建筑完好程度80%以上。明清时期民居众多,镇区中心为明清县衙,东有皆山书院,西有城隍庙及文庙、私家宅第鳞次栉比,现尚存明霍都堂、许总兵府第、王家庭院、蔡家大院、卢家巷及众多民居,均为青一色青砖灰瓦做屋顶的四合院群,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保存完好。
天长古城是宋、元、明、清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古人曾对这里的地形地貌做过精辟阐述“绵河潆于前,陉山踞于后,固关之险控带西南,抱犊之雄延亘东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盖古岩邑也”。唐代大诗人王维过井陉时,以“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苍山。”之句赞美这里的山水风光。
悠久的历史,使天长镇镇区建设具有较强的传统文化色彩,镇区现状古建筑风格以明清时风貌为主,主要文物和古城墙保护较好,堪称冀中南地区一颗古镇明珠。其地理位置重要,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文化事业发达,名人辈出,商贸兴隆。经多方论证,其价值特色为“文化型兼军事、建筑遗产型”。2007年被确定为“河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
镇区现存国家、省、市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未定级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40余处。这些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存构成了以古迹为特色的文物群落,遗存有隋唐-明清时期的城市文脉和都市文化传统,形成了历史悠久而多样化的显性、隐性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美学价值,是井陉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近些年来,井陉县及天长镇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天长古城的保护工作。早在1987年,井陉县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对城关古城保护和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一批县级重点保护项目,提出了保护要求。2002年6月天长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专门做出了关于开发古城旅游资源的决议,天长镇人民政府于2002年发布了《关于文物古迹保护的通知》,并组织编制了《天长古城保护规划》,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对古城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明显效果。截止目前,天长镇用于古城保护开发的资金已达1500万元。城隍庙、王家庭院、玉峰山寺、大石桥等文物古迹得到了修复,新建的环城路已投入使用并进行了绿化,大大减轻了古城区交通的压力,文庙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其它的文保单位都得到了切实有力的保护。
经过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天长古镇虽经数百年风雨和多次战乱,仍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古城墙巍然屹立,四城门依然洞开,城内大街、南大街、东关大街、北关大街、城壕街等历史街巷空间格局原样保存,两侧的古街坊店铺依稀可见,县衙、文庙、城隍庙、皆山书院等公共建筑主体尚存,都堂府、许总兵故居、王家庭院、蔡家大院、卢家巷等民居院落依然如故,大石桥虽屡经激流波涛,仍承载着交通运输重负,埋藏千年的井陉古窑珍宝陆续重见天日……。更可贵的是这座千年古城依然焕发着盎然生机。历史建筑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大部分仍在继续利用着,古镇的生活延续性保持较好,古镇的晋冀交通要道地位犹在,今天长镇虽不系县城,但仍然发挥着井陉县西部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
天长镇申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获得成功!消息传来,四万多天长镇人民连同井陉县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欢欣鼓舞。今后,天长镇将以荣获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为契机,更加苦干、实干,使天长镇这一历史瑰宝得到更有效地保护,始终保持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进一步彰显出古镇的无穷魅力。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
乘车线路:在井陉县汽车站乘开往天长镇的中巴车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