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灵翁庙戏楼
伯灵仙翁庙,也称“窑神庙”,位镇区老街中心。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据现存碑文记载,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其随师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据史载,舜曾“陶河于滨”,被窑民们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
庙门外设计的一个抱庭,石狮、石柱、石雕古朴、庄重,引人入胜,这在省内众多古建筑中是少见的。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主体两用建筑(即山门和戏楼合用),兼出、入、演戏为一体,设计精巧,雕工细致,古朴、庄重、美观、大方,整个戏楼采用木结构为主的歇山,九脊飞檐,楼阁式建筑,龙飞斗拱,层层叠装,阴阳浮雕,盘龙翔凤,狮象竞争,玲珑透剔,古朴端庄,精致文雅,构成线条明朗,棱角优美,五彩缤纷的精美图案,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以盘龙透雕为中心的井图案,其造型设计,线条构描,别具风格,极尽精工,全楼都是彩釉琉璃瓦盖顶,在阳光下金光闪耀。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气,由当地瓷业行帮会供养一个“一把泥”梆子戏(现禹州市豫剧团前身),长年在“花戏楼”演出。
古代与伯灵翁庙紧邻的关帝庙(现为一体,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边与伯灵翁庙并排也有一座同样的“花戏楼”,为东戏楼。北面与窑神庙紧挨,是一座钟鼓楼和木牌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计为单间二柱单楼式,这样的纯木结构建筑能完整保存数百年,它对研究古代木结构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