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大蚝
大蚝,学名近江牡蛎,属暖水性贝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河口区域都有分布。天然大蚝通常附着在海底礁石上生长,成品大蚝的个头有15厘米~20厘米长,个头巨者重达0.5公斤。大蚝外壳粗糙、坚厚,呈圆形或椭圆形,壳面灰黑,内壳是白色釉质,有光泽,肉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蚝豉、蚝油。
钦州湾海岸线绵延520多公里,水深浪静,是养殖大蚝的“天然牧场”。但是,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并不是哪里的海域都能育蚝种苗的。茅尾海海域,钦江在这里入海,非常适宜大蚝种苗繁育。在钦州市钦南区尖山镇排榜村,年近60岁的老支书钟远香向记者介绍说,茅尾海的海水盐度保持在17度左右,附近又有大片红树林湿地,为大蚝育苗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钦州沿海为我国产蚝之优良海域。据钦州市水产部门提供的材料,钦州是中国著名的“大蚝之乡”,目前全市沿海浅滩涂插养及深水吊养的大蚝面积有1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钦州的龙门、康熙岭、大番坡、东场、尖山等镇,尤以龙门最多;钦州湾茅尾海是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苗种繁殖区;大蚝是钦州四大名贵海产(另外3个分别是对虾、青蟹和石斑鱼)之一。
钦州大蚝
地域范围
钦州大蚝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茅尾海至龙门港七十二泾区域,东经108°29'16.18"至108°36'0.16",北纬21°40'54.09"至21°52'7.96"之间,南北宽18.84公里,东西长12.27公里,地域面积111.7平方公里,周边有钦州港区、尖山镇、沙埠镇、大番坡镇、龙门港镇、康熙岭镇和防城茅岭镇;大风江区域,东经108°50'2.36"至108°53'16.12",北纬21°37'1.47"至21°45'12.70"之间,南北宽6.13公里,东西长15.36公里,地域面积17.5平方公里,周边有犀牛脚镇、东场镇、那丽镇和合浦西场镇。两个地域保护面积共129.2平方公里。壳蚝年总产量1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成品大蚝个体大,体型多样,有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贝壳长10-24厘米,高达6-15厘米,质坚厚。左右壳不等,左壳较右壳厚大而深,鳞片少,并附在它物上;右壳略扁平,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低龄贝的鳞片平、薄、脆,高龄贝鳞片层层相叠,坚厚如石。壳面有灰、青、紫、棕黄等颜色。韧带长而阔,紫黑色。闭壳肌痕大,一般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2)内在品质:大蚝肉体丰满,色泽乳白、呈亮,肉质脆嫩,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每100克鲜肉含有蛋白质含量≥8.0g,脂肪≤2.0g,钙≥500.0mg,锌≥900.0mg,铁≥62.5mg。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灰分和其它物质 。 (3)安全要求:近江牡蛎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近江牡蛎养殖技术规范》等有关标准,产品达到(NY/T5155-2002)《无公害食品近江牡蛎》(NY5154)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