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
我市西部地区是营口的发祥地,当时为我市政治经济中心,营口开港后,由西部逐渐向东部扩展,此区域内因靠近港口,经济活动在近现代社会非常发达,人口密集,商号鳞次栉比,虽经200余年变迁,至今仍保留一批古代和近代的庙宇、民居、商业建筑和金融建筑物等约30多处,是我市历史人文景观最多最集中的街区,从这些建筑物的建筑目的和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出我市当时经济、金融等发展情况,有的在我国经济史、金融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些近现代建筑是我市港口城市历史沿革的佐证,是探究我市城市建设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营口凭借海河交汇的地理优势,成为贸易往来的枢纽,于是具有服务性质的“大屋子”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已经不是单一的商店或商号,是营口商业资本一种特殊的经营行业,与现在的仓贮运输公司相似,代理批发转运,兼办租车、租船、货物发送及交易中介、代管来往客商住宿饮食的业务。老爷阁东、西两条商业大街的两侧此类商号众多,现在还遗留有多处当时商贸活跃异常时兴建的“大屋子”建筑。例如: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旧址对面就有一处近代商号建筑——兴茂福,是一家经营干调杂货布匹等的大屋子,该建筑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建造,一层为我国传统的建筑模式,二层则充分结合西洋设计手段,运用“欧式”的构筑风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物,设计思路新颖,迎合了当时人们追求创新的心理,此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在我市仅此一处,其楼顶钟楼内原置有报时大钟一座。
营口近代商贸繁荣,带来了金融业的兴旺,营口的炉银业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赫赫有名,其过炉银制的信誉极高,银号阵势庞大,据统计,营口炉银自1858至1933年共有73家之众,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仍有六家银炉并存,1933年伪满财政部下令禁止过炉银发行流通时,还剩有四家,最后在日本人强制干预下取消。经过对现存的银号建筑调查,其中三家:永成、世昌德、永惠兴、公益、东记等银号的旧址建筑依旧。
营口开港前皆以中医为人医病,开港后,外国人来营经商传教,往往只顾掠夺,对医药、卫生等很少投资。1892年营口流行霍乱,1899、1911年流行鼠疫,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1920年辽沈道尹荣厚派医学博士伍连德调查营口疫情,在市救济贫民习艺所创“海口检疫医院”,伍连德任院长,其旧址位于原营口市第四中学院内,目前破损较严重。该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营口近代医疗事业的代表性建筑。
我市近代兴建了前店作坊后居住的“四合院”式建筑,主要是供本民族资本家和中小业主、中小商店主的要求而设计建造的,这种“四合院”,临街是店面,后面正房东家居住。后来发展成一种新的四合院,临街是二层店面,后面正房是二层住宅,东西厢房还是一层,楼梯敞开,设在连接正房和厢房的转角上,上通住宅的二层和配房的屋顶平台,如东记银号旧址和公益银号旧址即为此类建筑。
营口近代建筑主要是中国人自己建造使用,开港后,洋建筑的引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大量涌现在辽河大街西段临街的两侧,在我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一些临街建筑建成“洋门脸”,式样多为砌出壁柱、开圆券窗、檐头筑起高高的女儿墙等等,高起的女儿墙栏心写字作为商业广告,有的还在女儿墙上做出繁琐装饰,以至于误认为是一层建筑,如:永惠兴旧址,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作“同光体”(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之时尚),也有称其为“中国巴洛克”。调查中发现这类建筑均分布在该条大街的南北两侧,高筑女儿墙类的建筑有:源兴成旧址、泰顺祥茶庄、世兴金店旧址等;砌出壁柱类的建筑有:协盛丰旧址、东记银号旧址、兴茂福旧址等,这些建筑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008年营口市对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进行全面修缮,2010年成立了营口辽河老街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营口西大街的保护开发、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经营管理工作。2011年,营口市政府制定《营口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加强管理。
2012年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2012]173号)公布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2014]27号)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2013]185号)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以平安路以西至得胜路以东,西大街道路中心线为基线,南北两侧各保护建筑四周墙外3米(现状新建建筑除外)为保护范围;南起新辽河大街(原工人文化宫出让地块除外),北至规划路(渡口广场以西北边界至西大街步行街,含宝安堂旧址),东起裕兴盛旧址东墙外3米,西至通发栈旧址西墙外3米范围内为Ⅲ类建设控制地带。原工人文化宫出让地块范围内为Ⅳ类建设控制地带。
信息来源:市文体新广局 供稿人:董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