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魁
1960年7月,张志魁于沈阳医学院儿科系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1960年至1964年,在大连医学院附属妇婴医院任儿科住院医师。1964年至1969年12月,在大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任住院医师。1969年12月,参加辽宁省111医疗队赴昭乌达盟赤峰县(时属辽宁省)从事儿科医疗工作。1973年辽宁省医疗队改称为沈阳医学院初头朗分院,张志魁仍任该院儿科医师。1977年,经国家统一调动,张志魁等集体调到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工作。1978年12月,被提升为华北石油总医院儿科主治医师,1984年8月被聘任为该院儿科主任,1988年9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级),199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正教授级)。为中共党员。张志魁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华医学会河北省儿科分会第一、二、三届委员、理事、常务委员(第五届);中华医学会华北石油儿科分会理事;河北省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华北石油管理局科技成果鉴定、医疗事故及伤残儿鉴定委员会委员。1998年6月31日退休。退休后被返聘为儿科专家。
自1960年大学毕业以来,张志魁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在大连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十多年,经过系统的、严格的“住院医师制”培训,为后来的临床医疗工作打下了良好扎实的基础。在任住院医师期间,既能熟练掌握胸穿、腰穿、骨穿、股静脉穿刺,也成功地做过硬膜下穿刺、心包穿刺、颈动脉注药等。在任主治医师期间,对“高雪氏病”、“肝豆状核变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性变综合症”、“川崎病”、“多口性外胚叶病”、“马凡氏综合症”、“婴儿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组织细胞增生症X”、“韩—薛—柯氏综合征”、“劳—蒙—毕氏综合症”等众多疑难病例都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曾抢救过40多种、千余例重危患儿。在任副主任医师期间,全面负责儿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查房正规,按教学医院的查房方式,做到了听、问、查、讲,查前有准备,查后有系统的记录。熟练地掌握了对患儿的心电监护和心电图诊疗技术。1978年,经河北省西学中考试合格,成为西医、中医兼备的医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常见病方面获得了突出成绩,对20余种儿科疾病能辩证施治,能随时对症开写中药处方。在对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小儿惊厥的中药治疗方面成绩尤为突出。近20年来,用推拿疗法治疗难海陛腹泻数百例,均获痊愈。多年来坚持中西医两法治疗,收效显著。
在教学方面,张志魁也做出了优异成绩。1961年至1969年,在大连医学院带过多期学生的生产实习。1973年至1976年,为沈阳医学院初头朗医院学员先后讲授了医学院儿科教学大纲的全部课程,在沈阳医学院的教学会议上介绍过经验。1982年,在带北京医学院学员的临床实习中,言传身教,受到学生的好评,曾到北医参加教学经验交流会。1988年接受河南医大学员的临床实习,担任大部分的讲课及教学查房,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赞扬。1980年以来,在华北油田总医院,曾担任多期医务人员脱产英语班的教学工作,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外语素质和水平,做出了贡献。为此,1985年荣记三等功1次。
张志魁结合临床医疗和教学实践,开展科研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1978年至1979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研究中,亲自指导随机分组、设计表格、拟定方案、整理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及总结撰写论文。1981年至1982年,作为河北省“婴儿腹泻”科研协作组成员,张志魁带领总医院儿科对“ORS口服补液盐”的疗效,做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并总结撰文报河北省主管部门,受到省协作组的表扬。1987年至1988年,对近10年来华北石油总医院儿科收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50例心电图及80例心肌酶谱检查,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及总结,撰写出相关论文,分别在河北省第三届儿科学术会议及全国石油系统第二届儿科学术会议上宣读。1991年至1992年,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并同时抽血用重氮试剂比色法对照,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出回归方程式,找出本地区、本院的正常值,并用于胆红素水平的动态监测。关于上述研究的论文,曾在河北省第四届儿科学术会议上发表,并被评为优秀论文。后又发表在《河北医学》1992年第14期上。
1974年以来,张志魁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译)文15篇;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交流并收入汇编22篇;刊于地(市)级及华北石油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共35篇。1978年,张志魁曾荣获华北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至1998年又4次获得管理局科技奖。在党内(外)和社会工作方面,也多次受奖。曾8次获总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评为华北石油管理局劳动模范。1991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批准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下一名人:曹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