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名
郑名少有大志,以孝闻著乡里。清顺治二年(1645年)考中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考中进士, 授福建永春县令。
永春县城历遭兵燹,城中百姓仅有数十家。郑名到任后修缮城池,葺整文庙、城隍庙以安民心。民居荒废的给以修复,破败的给以补助让其整建。对百姓有的口头谋划,有的亲手指点,不到一个月居民就纷纷回城营生了。商店买卖排列街道两旁,人们笑逐颜,充满生气。安民之后郑名又振兴学业,与有识之士讲文习艺。教练训导人民守宁御城池,严禁以火耗之名另征捐税,杜绝官吏府役扰民。严格考场纪律,所考举人都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名士。县城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顺治九年(1652年)母丧,郑名辞官守孝,永春人民含泪送行者成千上万,并给他建祠立碑世代崇敬拜祝。
顺治十二年(1655年),补陕西宜君县令。宜君县比永春更荒残,城内住着五、六百号降兵,官舍府第没一座幸存下来来的,城内居民也不过只剩下了五、七家。当官的—来就住在城外的村堡中。郑名见这种情况就说: “当官就有负责城池村社安全的责任,怎么能为了自己的稳妥而不在城友里住呢?”他带头人住城中,治安戡乱,百姓也随之而人。家财富有的人还捐款修文庙,建城隍庙,这些举措使宜君县人心大定。抚军冯公行文让郑名代管中部县,他把中部县也治理的井井有条,中部人民也象宜君人民一样爱戴郑名。因治县有方,四年后擢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
郑名初入台班,奏本所都是治国大计。他巡视京都西城,秉公执法,不徇私情。长期横行霸道的恶棍夏小槐等一批首恶都俯首就戮,京都肃然平安。
康熙元年(1662年),巡视两淮盐税。郑名一到任首先列出八条措施:1、整饬吏治;2、访查利弊;3、解决盐商困难;4、剔除蛀虫式的盐商;5、严明征收交解盐税;6、缉拿贩私盐的商徒;7、禁止差官扰民;8、停止兑换盐物。当时有的不法盐商借窝藏私盐毒害百姓。百姓向漕运巡抚控告,一天就有三十七八份诉词,有的一人用十来个名字坐占盐额,窝藏达6400多引(明朝有大小引之分,一般大引400斤,小引200斤)。郑名考察属实后,就依法处置。郑名上疏变通盐法,把窝藏的盐变卖,以抵过去逃漏的盐税。上疏请免除徐渎一盐场积欠的税银6000余两,并把临近洪兴庄的二盐场的灶丁,都集中到板桥两侧的空旷地带,集中管理。这样就杜绝了贩私盐的。国家的盐税也充盈丰厚了。商民依赖这些措施,买卖兴隆。商贾城堡全部兴盛起来,弊端都革除了,为此加升升一级,掌管河南道的事情,不久因候补回到家乡宁晋。
郑名候补在家,从不参与外事,只一心给儿子讲授功课。把与族人和睦相处,关心救济孤寡,作为自己必须办的事情。
先前,在康熙三年(1664年),宁晋闹饥荒,郑名在京城听说这件事,急忙派人运米千石至宁晋,围城十里以内的舍粥,十里以外的给米。郑名回到宁晋后,康熙七年(1668年),宁晋闹水灾,大水冲没不少房屋,又赈济百姓谷子一千三百石。县城与汶河相距很近,引水灌注城壕给百姓带来很多好处。县城东门堤溃四十余步,郑名捐资百缗(缗即成串的钱。有二千算一缗,有四千算一缗)将堤修好。蝗虫糟害庄稼,他召集百姓扑蝗,扑蝗一斗给谷子一斗,直到他家谷仓的谷子都换成了满仓蝗虫。这样百姓又消灭了蝗虫,又有了粮吃。庄稼有了收成,百姓们也避免挨饿受饥。
滏阳河道淤塞,人们议论应疏通汶河下流。郑名根本不问这项工程对自己有利没利,就捐米百石,以粮换工,使河道疏通,造福人民。郑名还出钱救济没有父母的侄子,赎回同族的弟弟郑启。帮助本县人李承宣的儿子当旗丁(押运粮船的兵)。进士李培初,家贫无子,李死后无钱葬埋,郑名为其办理了丧事,并为李培初过继了一儿子,做为李家祭扫之人。郑名看到贫苦人死后无处葬埋,就捐出离城近的土地四十亩,作为贫苦人死后安葬之所。象这样扶危济困、誉满乡里的义举,郑名做了许多,不可胜书。郑名可谓做官则有益于国家,为民则造福乡里,死后应该得到人们尊敬的祭祀。郑名去世多年后,在宁晋,不论是有名望的人,还是乡村的普通老百姓,每当提到他,都尊敬的称为郑御史,并且十分念他。
下一名人:孙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