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赞勋
尹赞勋出生于平乡县城郊大时村。自幼跟随母亲辗转于河北、山西等地父亲住所。
1912年,尹赞勋随母亲回平乡,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后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在1919年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下,尹赞勋萌发了“科学救国”的志向。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9月去德国学习经济学。1925年夏入里昂大学。1927年6月,尹赞勋先后取得了动物学、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三张毕业文凭。同年10月至1931年3月,继续在里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终以《法国加尔和埃罗两省(侏罗纪)齐顿阶动物群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留法期间,充分利用假期作野外地质旅行,攻读地质和古生物学。
1931年5月,尹赞勋学成回国,被聘到北平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技师。同时还在中法大学生物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兼课。1934—1935年,尹赞勋与许德佑共同研究,写成了《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第1号。
1940年5月,任中国地质学会第17届理事会长的尹赞勋起草并征得多数理事通过的《中国地质学会会歌》,经杨钟健定稿,由黄汲清转请作曲家黎锦晖谱曲,请学会大会首次试唱。1941年3月16—18日,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地质展览会,在重庆沙坪坝观众达数万人次。同年12月14日,编印了《中央地质调查所概况》纪念专册,纪念中央地质调查所建立25周年。
1944年,发表《栖霞海侵以前虾子场周围古地质》,并完成《贵州之一新十字珊瑚》和《记鱼类化石》等文。
1948年至1949年2月,尹赞勋总结了中国的志留系,发表了《中国南方志留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1949年后,尹赞勋的才智和学术领导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全力以赴为新中国地球科学事业不懈工作。50年代,尹赞勋在地质研究领域先后担任了多种职务,并领导大量实际工作。
尹赞勋主持编写的《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1956年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1958—1959年,尹赞勋在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上,向大会报告了《中国地层工作的成就和地层学的发展》。他主持起草的《地层规范(草案)及地层规范(草案)说明书》在会议讨论修改并通过(196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试行)。
1959年,尹赞勋组织地学界专家撰写《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系列书中7册有关地学方面进展的综述。
1960年,尹赞勋主持制定《中国地学发展的三年提纲和八年设想》。1965年春,访问澳大利亚,发表《志留纪之中国》的学术演讲。1966年,发表《地球历史最大阶段的计划分和命名》的论文。
“-”期间,尹赞勋仍密切注视国内外学术动向,宣传引进板块构造学说。
1979年1月,年77岁的尹赞勋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80年代,尹赞勋仍带病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他在推动中国古生物学会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以及所属各专业委员会和学科组的建立、健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还积极建议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参与国际合作的“岩石圈计划”。在他因病住院期间仍惦念着地球学的改革,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建议,向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部提出改进教学、加速人才培养的措施意见。
1984年,尹赞勋院士与世长辞。
尹赞勋是一位研究领域广阔的地学家,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事业组织领导人、设计者和管理专家,也是一位热心的地质教育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区域地质、大地构造、岩石矿产、地层、火山、第四纪、岩溶洞穴、古生物以及科学史等许多方面,他在早期曾引进了古地质研究方法,晚年又探索在天文、地质和生命科学的结合部位论证古生物钟的可靠性,尤其是适时评介板块构造学说。他最突出的科学成就是在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面,而更重要的贡献是他长期从事的地球科学组织领导工作。
在地层工作方面,尹赞勋专题研究过奥陶、志留、石炭、二叠、三叠和侏罗系,对中国志留系的几次阶段性总结奠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赢得了“尹志留”的美称。然而,他对中国地层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学术导向,促进规范化和推动理论工作的开展。
尹赞勋在古生物研究方面,发表过多篇论著,其内容涉及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腹足类、双壳类、珊瑚、腕足类和锥石、古哺乳动物、古鱼类和古植物等门类的化石。他早年的三本《中国古生物志》奠定了我国化石软体动物的研究基础。他对单笔石科的分类有独到见解,区分出弓笔石亚科,所建立的卷笔石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建立的第一个新属。他对“二叶石”(三叶虫爬迹)、鱼类化石的鉴定,是我国最早期的生物遗迹化石研究。他对化石珊瑚生长纹所反映的生物节律分析,联系到天文周期变化,探索了古生物学与天文学、地质学的结合,是有意义的开拓性工作。更值得称颂的是他长期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的领导工作,对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所作的努力。
50多年的地学工作实践中,尹赞勋长期处于事业的组织领导和学术指导岗位,尽管从未放松专题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然而有关全局性的科学规划导向、机构设置调整、科技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组织等却占据了他的主要时间。他在这方面的功绩比他个人的出色科研成果重要得多。
尹赞勋是一位热心地质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初,尹赞勋作为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负责教育工作,对地质专业教学、地质院系调整运筹帷幄,悉心擘画,继而又担任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地质事业人才。他要求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他主张学生的培养要明确目标,要有计划性。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教学集体。倡导学生的课余科研活动,参与拟定研究提纲,并辅导小组活动。尹赞勋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地质专业教育实有深远影响。
尹赞勋也是一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的科普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都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早年所写的寓喀斯特形成和演化科学知识于记游的《京西云水洞》、后期的少年科学启蒙读物《上天、入地、下海》都是他学术风格和文采的代表。
尹赞勋在旧中国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理所长,后对旧官场积习格格不入,以至厌恶上司所为,愤而辞职;他是非分明,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保护地质调查所而奋起斗争。1956年12月,他向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79年1月被接受加入中国共产党。尹赞勋的一生历经了新、旧中国的巨变,从最初的“科学救国”论者转为晚年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对科学有远大抱负,对政治也有自己的理想。
尹赞勋青少年时期的良好求学条件以及个人锐意求知、勤奋进取和兴趣广泛、敏于思考,源于攻读地学的目的明确,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原因。长期坚持艰苦的野外和室内实践的结合,科学家的严谨学风,求实创新精神,科学工作者的学识渊博、-远瞩的修养都体现在他的工作中。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三部古生物志属于中国古生物学奠基创业之作,为我国古生物研究享誉国际增光。他在资料几近空白的情况下,对云南路线进行了地区矿产调查,可见其学识功底,具有开创意义。他对人们不留意的遗迹化石鉴定,地层“规范”和“指南”的更迭,表明他始终不脱离科学前沿,而对板块构造学说评介则显示出他的执著求真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使命感。他是一位心胸开阔、乐于助人的科学作者。他为人代写序言并为年轻人发表文章奔走力争,甘为人做嫁衣;在与人合作时注重发挥合作者的特长协调工作;他做了大量的区域地区资料的整理,为他人铺路;他注重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他发表了上百种堪称精品的著作,是一个辛勤而又多产的科学家。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下一名人:张伯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