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养元
徐养元自幼在宣务山书房楼读书,和号称“天下独二魁”赵渔是同班同学。徐养元学习非常刻苦,品学兼优,每天早来晚归,所学知识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常常与赵渔并列第一。他知书达理,乐善好施,并且特别孝顺父母,有事必先向父母亲秉报,征求他们的意见。父母乐意的事他想方设法去完成,父母厌恶的事他坚决不去做。母亲为使他成才,不让他操心家里的事,让他专心学习。但他知道母亲身体不好,总是在学习之余,偷偷下地干活,减轻母亲的负担。该去考试时,母亲不幸病重而死。他毅然放弃考试的机会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后,再次参加考试事,顺利的考中了进士。担任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兵备道。
他在陕西做官时,清正廉洁,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有一年粮食收成不好,家里人吃不饱,劝他想想办法,从衙内或其它地方弄点吃的。他听说后连夜召开家庭会议,对家里人说:“衙内的东西是公用的,只有我的奉禄可用,更不能从别处弄粮食,咱们吃饱了,就多几个人挨饿的人,别无他法。”他坚持不收礼、不吃请,不偏听偏信,凡事多调查研究,多替百姓着想。他的一身正气,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气正风清,祥和安乐。
不久,朝廷派他到湖南当考官——学院大人。当地的才子、官员纷纷打听他是哪里人,当得知徐养元是北方人时,南方的才子和官员们就有些不屑,悄悄议论:“是北方人,还不知道学没学过《三字经》、《百家姓》呢”。徐养元听说后,只是淡淡的一笑说:“好啊,我要考考南方的才子、官员们,看看他们的才气如何?”第二天,徐养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他拿了一根木棒,木棒上面再楔上一把斧子。然后放到这些南方的才子、官员面前,说:“这就是今天的考题,开始做吧。”在场的人全都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一头雾水蒙住了。这算什么题目啊,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没有一个人能做上来,全得了零分。徐养元看此情景说:“这个题目叫‘断杆木’,它是《四书五经》里的一个题目。”一句话说的大家茅塞顿开,后悔当时想不起来。徐养元又出了几个经书里面的题目,很少有人回答上来。大家又反过来请教了徐养元一些问题,徐养元也都一一做了解答,没有半点差错。从此,他们对徐养元心服口服,刮目相看。
到湖广任职时,徐养元就听说在这里当官谁当谁富。他到任后坚决杜绝吃请收礼,狠刹歪风邪气,树立勤政为民的官府形象。并制订了官员十不准条例,违反者一经发现就地免职。在他身体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下,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百姓交口称赞。
次年,太夫人病重,腹疼难忍,不久离世,徐养元辞官回家,守孝三年。他在家里写书教人,与同学赵渔共同编撰《四书集说》·二十八卷,著有《抄注行世》。并根据程朱语录及大全蒙引等,用浅显易懂的话编集成《二言集说》,又用程墨的书法教学生,一时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很多,有的从很远的地方前来求学。他的许多学生考上了秀才、举人和进士。很多年以后,都还称赞他为徐夫子。
徐养元非常尊崇佛教,倾力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一年,汦水河发水冲坏城墙,冲毁很多庙宇,他拿出多年教学的积蓄1800两银子,用于维修城墙和庙宇。隆尧县(唐山县)为尧帝的首封地,两汉皇帝自称是尧的后代,曾在尧山顶上修建尧祠,供奉尧帝。元代大德年间,当地官民对年久失修的尧帝庙进行了扩建和重修,并特地在庙前刻立了唐帝庙碑,到延佑4年,又增修了舜禺配享殿,并立碑纪念。到明嘉靖四十五年,尧帝庙废毁,当地县令考虑到尧山顶上山高水缺,并且交通不便,又将尧帝庙迁到了庙会兴盛的北峰,使尧帝得到更多人的朝拜。明朝未年,徐养元认为“帝尧为唐邑首祀”,不宜与佛教、道教混杂在一起,又将尧帝庙迁建于南峰,知县郑崇图特地为尧帝庙“置田三十亩,以供焚修扫除之役”,即专门用30亩地的收入,供一大批人看管保护尧帝庙。徐养元请同中进士的赵渔,在尧山顶尧帝庙前的山石上刻写下高达66米的“天”字,下署“邑人赵渔为帝尧题献”,充分表达对尧帝的崇敬和赞扬。他还拿出积蓄,在北峰修建了“书房楼”、“三天阁”,将尧帝神化,与玉帝、孔圣人供在一起,同称为三天神,香火非常旺盛。朝拜的人进入尧山,远远的就能看到尧帝庙,金碧辉煌,庄严巍峨,增添了尧山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民间庙会文化的色彩。
徐养元不仅教书育人,著述立说,为家乡尽力尽责,而且还乐善好施。他教育家人要减省节约,不要乱花一分钱。他自己更是草鞋布衣,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他如果得知谁家有困难就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伸手帮上一把。他的姑姑嫁给宁晋县的李某,姑父生病英年早亡,留下一对幼小的子女无力抚养。徐养元闻讯后,把姑姑一家接到了自己家中,像对待自家的老人和孩子一样精心照顾,好吃的、好用的都紧着姑母家的孩子,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期间姑母家的闺女出嫁,儿子娶妻,他都一手操办,让姑母放心。姑姑去世以后,他厚葬姑母,守孝三年。汾州有一位姓牛的良家女子,因为兵变,被迫落入娼门,徐养元用80两银子把牛姓女子赎出,并拿出路费送其回家,同时花40两银子将晋阳一女子赎出送回。两人感激的跪地相谢。明朝末年,发生大面积饥荒,他家虽不富,但是每天施粥济民,施药疗疾,施棺木葬无归之人,做好事不计其数。徐养元去世后全城百姓自发的都去祭奠他,送葬的队伍排成了一条龙。多年以后提起徐养元的名字,大家都还称赞不已。
下一名人:董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