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毕家掌村 | 隶属:附城镇 |
行政代码:140524102 | 代码前6位:140524 |
长途区号:0356 | 邮政编码:048000 |
车牌号码:晋E | 行政级别:村 |
毕家掌村(Bì jiā zhǎng cū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东北6公里处,全村居民都姓毕,故名毕家掌。地理位置在北纬35º41´65",东径113º4´25"之间,东与崇文镇吴水村相邻,西与北马村相望,南与黑土门、玉泉村,北与崇文镇七峪毗邻,总面积20平方公里,总户数67户,有居民256人,耕地面积889亩。 毕家掌村为独村大队,环境优美,东有灵泉圣水,西有文昌古阁,南北松柏相映,有世外桃源之称。全村林木覆盖率达80%,整个村庄处于森氧包围这中,全村有住所,由村西二仙殿、佛爷殿、戏台舞楼,由南山到北山建筑整齐一体排列,全村全部在内,村内就向一个整齐的大院落。 毕家掌村村民居住集中,历史上行政区划在民国时期,曾属尉寨编村,后期尉寨编村又统属,毕家掌编村统领,陵川解放后,由附城三区黑土门乡、玉泉乡、附城公社,属附城管辖。 毕家掌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东高西低之势,境内有东西走向山脉三条,各条山脉把毕家掌的版图割成三个较大的流域的三条大河,呈川字型排列,东西走向分别为南沟河、里沟河、七峪沟河三条河流终汇合流入北马河入西大河。 毕家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无霜期约为180天--210天,年均降水量约700毫米,年均气温约15℃,全村土地属黄土地,由于气候温和,土地较肥沃,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势条件。 毕家掌村矿藏品种多,历史上有煤炭、铁矿、硫矿、石灰岩、铝矾土矿的开采。 毕家掌历史悠久,居记在明朝,由高平诗午村迁往而来弟兄三人,由诗午村罗门院一人建毕家掌村,一人赴潞城槐树岭连村,一人到清华定居。清朝康熙年间修佛爷殿,东西配房十三间,乾隆年间紧接佛爷殿南修舞台戏楼加东西配房21间,乾隆已未年七月完工,民国八年紧接佛爷殿后修二仙殿九间东西配房10间,三大庙宇连为一体,工程宏伟,碉梁画栓,描金彩绘,十分壮观。 村西咸丰年间修有三元庙、文昌阁、奎星楼、字纸木塔,咸丰九年八月九日完工,整个布局从村西南山脚下至北山顶端排开,显得庄严古朴,幽雅壮观,在松柏掩映之下,更加神秘而秀美。 毕家掌村的经济发展,在清朝期间处于旺盛阶段,全村户户有生意人,据村碑文记载,店辅遍及河南、郑州、许州、中洲、洛阳、江苏、镇江、徐洲、邳县、碾庄、滩上、安徽、官湖、怀庆、山东、济南、大同、长治、晋城等地,由于经济的发展,村民大量购置土地向外扩展,由建村不足2公里的面积,扩展30平方公里,由于连村失地农民过多,又将部分土地无偿增送给地农民,最终行成现在土地面积格局。 毕家掌村人杰地灵,历来注重教育,村碑文记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成立义学会,村民选专人组织管理,由村民捐献土地给义学会,义学会租出所收租银,全部用于办学事业,具统计全村有大专毕业生32名,中专生26名,解放前办有秧歌剧团,常到附近村庄演出,清朝至民国年间办有武学会,曾到县城参加过武术比赛。 毕家掌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村党支部成立以来,解放战争时期陵高县政府迁址毕家掌在这里办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有13人参军,18人因战而残,3人光荣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毕家掌村人民在中国0领导下,实现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理财,从管民治民到村民自治,民主理财的巨大转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