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龙
早在王愉为州刺史时,后来的刘宋皇帝刘裕怀才不遇,曾投靠王愉欲谋个好前程。然而,王愉很看不上刘裕,不仅没有起用,反而待之失礼。刘裕遂怀恨于心,另求他图。刘裕暴发后,身居国之要职,又执举国兵权在手,与刘有隙的王愉,则作为对立势力,亦在朝中为重臣。为减削帝党势力,为报当年受辱之仇,更为扫平夺取帝位皇权的障碍,刘裕以王愉图谋不轨、心怀二志为由,戮其全家,时王慧龙仅14岁。
东晋太原王家王愉一支惨遭大祸时,王慧龙得家奴僧彬的鼎力相救,幸免于难。僧彬先是将慧龙藏匿建康暗处,待百余日风声渐去后,又向西潜逃,准备渡江。史称,在渡口,“为津人所疑,曰:‘行意匆匆彷徨,得非王氏诸子乎?’僧彬曰:‘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既济,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见《魏书·列传二十六》)意思是,王慧龙与僧彬北逃渡江时,引起了渡口执事者的怀疑:“你们形迹如此慌张,莫非是逃亡的王家诸子?”僧彬赶忙辩解:“贫道出家多年,今天就去西岸,不久还要返回,他是(指王慧龙)我的信徒。你们怎么能妄言王氏诸子?”于是躲过了盘查,西渡对岸,直奔江陵(今湖北荆州),投靠王慧龙叔祖王忱的旧属荆州前治中习辟疆。时荆州刺史魏吟新死,习辟疆正与江陵县令罗修、前(荆州)别驾刘公期、当地豪强王腾等合谋举兵反刘裕。他们见到王慧龙与僧彬,便推举慧龙为盟主举事,准备偷袭荆州城。然而,刘裕闻荆州刺史魏吟去世,担心有变,即遣其弟刘道规急奔荆州控制时局。于是,以慧龙为盟主的反刘举事,中途流产。江陵令罗修匆匆将慧龙、僧彬北送襄阳(今湖北襄樊),投奔东晋雍州刺史鲁宗之。鲁宗之深知刘裕必欲斩草除根,置王慧龙于死地,江东地方再难容王氏之脉,遂资助慧龙等渡过汉水,向西逃命。
匆匆逃亡奔命,王慧龙举目无亲,茕茕孑立,惶惶终日,虽侥幸逃出东晋,亡命后秦,但当时的后秦,国小军弱,挟制于北魏、东晋两大国之间,依靠后秦报家仇,或将后秦作为再兴家族的政治依托,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慧龙在亡命中成长,在成长中等待时机。义熙十三年(417),刘裕率东晋军颠覆后秦,王慧龙只好再次北逃,避难北魏。
北魏第二代君主明元帝拓跋嗣,接纳了王慧龙,听他讲述了家事的不幸及愿效命北魏、率兵南讨东晋的请求。当即表示“席卷吴会,卿情计如此,岂不能相资以众乎!”(见《魏书·列传二十六》)但并没有起用慧龙。因为当时的东晋在刘裕的操控下,军事实力与北魏在仲伯之间,北魏并不具备统一南北的政治、军事实力。慧龙在明元帝的庇护下又过了三年,刘裕取代东晋,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宋,史称刘宋,北魏仍无南伐之意。
泰常八年(423),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死去,少帝刘义符登基,拓跋嗣得悉刘宋新旧帝交替之际,国祚不稳,乃趁势亲统大军伐宋,连续攻取司州(今河南洛阳)、兖州(今河南滑县)、豫州(今河南汝南)大片宋土,起用王慧龙为洛城镇将,令他率兵戍守南陲。时已34岁、积蓄20年深仇大恨的王慧龙,踌躇满志,走马上任,准备大显身手。岂料大任刚授,拓跋嗣猝死,新帝拓跋焘以为“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见《魏书》)收回前帝成命,另委慧龙为乐安王拓跋范之师,兼并州、荆州、扬州大中正,负责三州官吏考选事宜,品第在镇将之上。王慧龙对此重任坚辞不受,表示愿效命疆场,报家仇国恨。拓跋焘见慧龙执意如此,遂改任其武职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长史(副职)。
膺任安南大将军长史后的王慧龙,戍兵国土南陲,悉心于刘宋动静。始光三年(426),刘宋荆州刺史谢晦兵起江陵反叛朝廷,宋军到彦之、枟道济奉文帝之命,率兵两路,合剿叛军。谢晦孤军难敌,求救于北魏。王慧龙借此良机,亲率精兵1万,巧施“围魏救赵”之法,攻破刘宋要塞思陵戍(今河南淮阳南),兵临项城(今河南项城市)合围之。不久谢晦兵败,王慧龙班师凯旋。此役虽不甚大,但慧龙精于治军、长于用兵之军事才能足见一斑。神 三年(430),刘宋王玄谟统军进犯滑台(今河南滑县),魏太武帝拓跋焘诏命慧龙代为楚兵将军,与冠军将军安颉合兵抵御。两军在中原对峙、鏖战,连续50多天。宋将王玄谟向以善战著称,所率兵勇亦刘宋精锐之师,北魏“诸将以贼盛,莫敢先”。(见《魏书·列传二十六》)独王慧龙先是勇战当先,继而“设奇兵破之”,重创王玄谟之军。班师后,“世祖(太武帝)赐以剑马铖帛,授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荥阳太守,仍领长史”。(见乾隆《太原府志》)
王慧龙在荥阳任上10年,其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见《魏书》)一时间声名鹊起,震骇刘宋朝野。为除掉王慧龙,刘宋文帝纵使毒招,策划“反间计”,扬言:“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冠入边,因执司马楚以叛。”(见乾隆《太原府志》)妄图引起北魏君臣猜忌,重陷慧龙于水火。然而,魏太武帝拓跋焘并不昏庸,他深知王慧龙与刘宋的亡家灭门之仇,深如血海,遂对众臣一语道破:“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耳。”(见《魏书》)为安抚慧龙,即赐其玺书曰:“义隆(宋文帝)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是介意也。”(见乾隆《太原府志》)义隆见诡计不成,便重金悬赏,以200户男、1000匹绢为价,收买慧龙首节。惑于利诱,刺客吕玄伯铤身走险,行刺慧龙,反被抓获。众人皆以吕氏必死。慧龙却说:“各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便将吕释放。他的容人之量,深得时人赞服。乃至死后,吕玄伯感其全宥之恩,为其守墓,终生不去。
慧龙武能安邦,心胸广阔,文才亦不俗。史载,其少时家遭横祸,半生坎坷蹉跎,但不忘修身蓄志,养就文韬武略,举止谨慎。为明其志,曾作《祭伍子胥文》,舒泻忧悴,誓言“鞭尸吴市,戮坟江阴”。所撰“帝王制度十八篇”,被国家奉为“国典”。太武帝渐知其才高识远,遂再为升迁,拜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然天不假年,忽卒于太平真君元年(440)。其后家族繁茂,一子四孙,再续太原王氏香烟,终成隋唐望族,王慧龙则成隋唐“太原王氏”之祖。自西晋末王湛举族南渡,至东晋末王慧龙一人北归,迄隋唐再成大族,三百余年间,南迁北徙,苗裔播撒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遂成“太原王氏”大观。
下一名人:王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