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
清光绪三年(1877)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颖悟聪慧。
光绪十一年(1885),9岁,父亲教授唐诗,读到“即从巴峡穿巫峡”,张素立即应答道:“此可对‘直把杭州当汴州’。”稍长,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
光绪十七年(1891),15岁时丹阳城爆发震惊中外的“辛卯教案”,此事对张素影响很大,并以此为题材,创作《谁氏居》诗。据陆游“寒与梅花同不睡,闷寻鹦鹉说无聊”之诗意,将所居之室命名为“闷寻鹦馆”。
光绪二十九年(1903),27岁,中壬寅科举人。张素“长不逾中人,貌质厚,寡言笑,慎交游,重言诺,严取与”,其人品、学养深受里人敬重。时科举制度虽取消,但张素受维新思潮影响,“深造之志不衰,入南菁书院。纵览图书,复留心当时之务,洞明东西列国兴败得失之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游上海,执笔《南方日报》及《新闻报》。后《南方日报》停刊。
宣统三年(1911)2月6日,由同乡挚友林立山介绍加入南社,其入社号为第113号。此后,其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社员,但其始终和南社主流的政治主张同心。4月,南社社友陶牧在沈阳发起组织辽社。张素应陶牧、连明星之邀,“别乡里,陟关塞,渡辽河,绝沙漠”,赴东北哈尔滨,主持《远东报》。
1918-1920年,受复县(今辽宁省瓦房店市)知事程廷恒之邀,担任《复县志略》总纂。多方搜集史料、实地求证,“历岁二周”,于1920年3月修成,并石印成书。后南社社员姜若出任绍兴、嘉兴县长,聘张素为佐理。张素用6年时间时间搜集和整理成《丹阳乡献词传》。
1923年,因张素擅长句式工整且讲究韵律的骈俪文,当时丹阳社会名流的《挽歌》、《诔文》和《祭文》有许多出自张素之手。金庸的祖父查文清在海宁逝世,丹阳百姓召开追悼大会,张素为之撰《前县令查公沧珊追悼文》,并写挽联一副:“吾民置冢立祠无忘百世而后,当日流芳遗臭只在一念之间。”1932年,上海通志馆成立,上海各界兴起编史热。1936年5月,张素参与编写《上海交通银行行史》,次年告竣。
1937年12月,镇江、丹阳相继沦陷,张素携眷属避地县北之嘉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期间,张素吟咏不辍,以诗的形式实录日寇入侵时流离在外的痛苦情况,再现了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背井离乡的真实场景,诗集名为《草间集》,收集诗歌70余首。后辗转上海,局势稍定后,回归家乡。晚年,贫病交加,然以著述吟咏自娱,毫无不足之色。
1945年初,气候酷寒,痰喘作,不可止,2月5日病情恶化与世长辞,享年69岁。张素精于诗词,深受杜甫、陆游的影响,少年时取陆游“寒与梅花同不睡,闷寻鹦鹉说无聊”的诗意,把居室命名为“闷寻鹦馆”,其诗风沉郁顿挫、慷慨雄健,和他沉稳的性格很契合,柳光辽(柳亚子外孙)称其为“布衣诗人”。著有《婴公文存》、《闷寻鹦馆诗钞》、《瘦眉词卷》、《草间集》、《婴公词集》、《丹阳乡献词传》等,惜生前未刊印,散见于民国时期的多种报章杂志。
下一名人:陈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