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张村村 | 隶属:玉山镇 |
行政代码:330727106 | 代码前6位:330727 |
长途区号:0579 | 邮政编码:321000 |
车牌号码: | 行政级别:村 |
张村 磐安县玉山镇有一个颇有名气的村庄,叫张村,早在五代十国的乱世年间就有张氏祖先避难所于此。据张村《五峰张氏宗谱》记载:张村张氏起源于后唐(公元923~936),为太常卿忠愍公张潮的后裔。为避“括苍魔寇”。张潮公嘱长子天贤曰:“忠义节孝者必有后。天宥年少在肄,吾孙柱、槿年幼,可寻安全处避之。”于是,天贤到玉山寻找避难之所。一日,到张村考坑,以此地层峦环抱,外界鲜为人知,再加上此地风景优美,实为避难的好地方。原先郭姓的住户知天贤是清官张潮之子,即愿出让家园。天贤就造屋于郭园,率老少在此避难。从此张姓在此以耕读传家,繁衍生息。数年后,因巧溪郭园屋少人多地窄,张氏后裔不久新址开辟,名曰张村,一直居住于此,现有农户434户,人口1410人。据统计,张潮公门下有300多个村庄,近10万张氏后裔分居在全国各地。 张氏一门中最得民心的当数始祖张潮公,张潮,字均彰,河南汴梁人。进士出身,于后唐长兴间(930一933)来东阳任县令,是“政修人和,人歌父母”的一方清官贤士。甲午(934)年。“括苍魔寇”侵扰东阳。张潮率长子天贤带乡兵抗战,斩“魔贼”多人。“魔贼”败退,县境得以安宁。三年后,“魔贼”又聚集数万人,围攻东阳县城。张潮与长子天贤率乡兵数百出城抵御,终因力量悬殊,父子双双死难于南岭。魔贼又冲进县城,将张公家中80余口尽行-。洗劫七日而去。后人称张公父子死难处的南岭为“官清岭”。 为了纪念张潮父子的功德,于后晋开运间(944--946)造庙筑台于县衙之后院,名曰“吴宁台”,并塑张公及长子天贤像,又刻有碑记,永远怀念,百姓视为神明,一遇水旱疾疫就前往祷告。宋绍兴十年,县令吴炯又重建吴宁台,并重撰刻碑文,题为《吴宁台记》,十三年台成。清时又重修。1959年又修葺一次,至今保存,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潮死难后,其孙张柱、张槿将祖、父遗体运回巧溪安葬。其墓至今犹存,已被列为媻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其侧葬有天贤(后天宥也葬于此)。次子天宥,当时在东阳城里读书,从学堂逃出后,见魔贼搜索甚紧,就躲入城北一莲塘中,以荷叶遮面而隐身。在塘中共七日,不敢上岸。饥了,采莲实为食,终于避过了灾难。因张囿托生于塘,即于塘边买地造房,名叫托塘。后因年代日久,又加兵灾-,互不往来,两处分别列谱,一为“五峰张氏”,一为“托塘张氏”,其渊源关系逐渐鲜为人知。 改革开放以后,忍寻根问祖之风日盛,东阳托塘与玉山张村的联系日益频繁,大家互通有无,不时的畅叙兄弟情谊。二00六年三月三十日,东阳托塘张氏裔孙到张村来祭祖联谊。这一天共有1100多多托塘张氏族人来张村,受到张村兄弟姐妹们的热烈欢迎。村口停着136辆汽车。张公墓前人山人海,礼炮齐鸣,香烟袅袅;大会堂中递杯换斛,谈古论今,共叙前程,体现了和睦融洽的同胞情谊,给张家历史添上了一段佳话,同时,通过这次联谊活动也给张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生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张氏后裔以张潮公为榜样,教育张氏子孙要尊宗敬祖,精忠保国,并形成家训。改革开放以后,张潮公的为保一方平安而捐躯的献身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张村张氏族人为了弘扬张潮公爱国、爱家、爱社会的传统美德,投资了50万元,建造了张潮纪念观,修建了到张公墓前的道路。并计划在考坑投资300多万元,建设张潮公园,争取有关部门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张氏后裔和社会提供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