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埕村 | 隶属:陈城镇 |
行政代码:350626104 | 代码前6位:350626 |
长途区号:0596 | 邮政编码:363000 |
车牌号码:闽E | 行政级别:村 |
白埕村,位于东山县南部,全村共有956户3880人,面积2.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0亩,山杂地1220亩。是陈城镇一个农业大村。2009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5亿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 白埕村在建村前,是一大片荒沙滩,每逢冬天,飞滚的白沙像一片白雾,夏天又像白茫茫的大海。建村后,村的四周有千顷的白晒埕,故取名“白埕村”。 宋时,白埕属漳浦县安仁乡思政里。元袭宋制。明代,为漳浦县五都(明嘉靖九年划诏安县五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白埕属诏安县五都二图梧龙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白埕属诏安县自治区下区。民国五年(1916年)5月1日,东山建县,白埕为第三区所辖。民国29年,白埕为复兴乡白下保和白顶保所辖。民国35年,复兴乡撤,白埕为东南乡所辖。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白埕属二区(即西埔区)白埕乡所辖。1956年3月,白埕属白埕区白埕乡所辖。翌年,撤区并乡,白埕小乡属白埕乡所辖。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白埕生产大队为陈城人民公社辖属。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全县划为2个镇5个乡一个直辖村,白埕为陈城乡所辖。1990年1月,白埕为陈城镇所辖至今。 同治二年(1863年),白埕村民就在附近海域(浅海区)养泥蚶,为东山人工养泥蚶之始。 解放前,由于-的0统治,民不聊生。解放后,村工以农业种植为主,生活得到翻身。特别是1982年落实包产到户责任制后,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芦笋为主,水产养殖兼顾。全村种植芦笋1600多亩,年产值300多万元。近几年来,坚持走科技兴农路子,更新改造中低产园600亩,果树高接换种500亩,推广日本大葱、萝卜等高优新蔬菜品种200多亩;发展鲍鱼、鳗鱼养殖以及网箱养殖20多家,虾池淡水、海水养殖200多亩,年产值300多万元。并建有各类科技示范户示范片20多户,成为全县农科教相结合较典型的村。其中,该村沙生植物园,是省重大科技项目,现已开发占地60多亩,种植国内外名优水果圣女小番茄、黑珍珠莲务、青枣等80多个优质珍稀品种,通过繁育筛选推广到农户种植的30多个。该园成为“东山县沙生植物园开发种植与研究推广基地”,是东山县德育教育基地、省市科普基地。 多年来全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一批关注民主,关系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先继建成投入使用,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先后进行幼儿园改建、小学校园维修、安装自来水工程、“六横一纵”7条村道水泥路建设和西陈公路白埕路段水泥化工程,以及架设全村高架路灯、村中行道树、花坛绿化;修建全村基耕路32条,长3公里,维修大峻沟,清淤3000多米,重新规划2条防风林带,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格局。村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明星村”;市委评为“全市农业‘-’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市“敬老造福”工程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第五届、六届、七届、八届“文明单位”、“社会进行进步村”、“全面工作先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