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挽华
民国二十七年(1939),景德镇地下党员任通文介绍汪挽华参加民族抗日先锋队,稍后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汪挽华接受中共赣北特委的指示,以做木材生意为名,回芦溪建立秘密交通站,负责接待赣北特委(驻景德镇)和东南局(驻泾县茂林)来往的干部。嗣后,汪挽华以芦溪为中心在周边不断发展党员、扩建组织,先后任中共芦溪中心支部书记、中共芦溪区委书记、中共祁门县工委副书记。
民国二十九年(1941),“皖南事变”后,县工委停止活动,汪奉命撤出芦溪,转太湖、宿松、望江一带工作,同年9月,由于赣北斗争工作需要,特委从沿江游击区调回汪挽华,分派在乐平县山区工作。第二年3月初,国民党在景德镇卑鄙地逮捕了汪母,并以此为要挟,使孝顺的汪挽华深思熟虑后前往景德镇踏进了国民党的景德镇东王庙监狱。面对着老虎凳、皮鞭等严刑拷打,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汪挽华只供出了一些已经牺牲和远走了的同志。国民党方面经过详细的核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关押了一个多月后,汪挽华被表兄设计保释出狱。
民国三十四年(1945),因叛徒出卖,汪挽华再次被捕,先后被关押在祁门、歙县、杭州等地,后因偶然机会越狱成功,但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从事经商,直至1949年又重新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江西浮梁专署建设科员,副科长,后调任省森工局波阳转运站工作。由于汪挽华长时间不在家,他的妻子与他离了婚,汪从此再未续弦,也未生育亲生子女。
随着革命活动的扩大,汪挽华频繁往返景德镇和芦溪,难得打理木材生意,所赚取的利润大部分用作革命活动经费,只是偶尔送一点到家中。当时,其父亲已经去世,弟妹尚小,其母亲只好代人洗衣服攒钱支撑贫困的家庭。每次来往的时候,都因工作需要与若干个战友结伴而行。不知情的家人以为汪挽华不好吃懒做,喜欢摆谱子。汪挽华只有默默地接受家人的埋怨,并经常趁家中无外人时对弟妹讲说革命故事,教唱革命歌曲。他常说要为挽救中华之命运,立志不怕为革命牺牲,并将自己改名为汪挽华,将大妹妹改名为汪丽华。家人后来渐渐知道汪挽华加入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虽然捅破窗户纸,但也开始渐渐地理解和支持汪挽华的革命壮举。
1957年“肃反”时,有人对汪挽华在狱中交待的材料产生怀疑,无故使错误升级,将其清除回家。文革开始后,汪挽华的历史问题再次受到冲击,以致近十年几乎流离失所。期间,他的外甥、侄儿曾多次劝其去找当年的老领导申诉,而他总是面带微笑说着“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还算幸运的”、“孩子你们不懂,现在是我们国家特殊的时期,我们老同志不能给国家带来麻烦,我想这样的日子也不会太长了”之类的话语宽慰自己和教育后代,不愿去给也已“靠边站”的老上级如黄先(解放后曾任江西省委-候补书记、江西省副省长)、张云樵(解放后任南昌市长和市委书记)为难。
1974年9月,汪挽华因病在家中凄然离世,享年只有67岁。十年后的1984年,江西省波阳县委为其平反冤案,恢复名誉,从此告慰了这位革命先辈的英灵。(胡新良搜集整理)
下一名人:汪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