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榆林村 | 隶属:茶业口镇 |
行政代码:371202110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西榆林村位于莱城北34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17公里处。东与中榆林村为邻,南与榆林前村相望,西与峪门村接壤,北为高大荒地,5公里之内再无邻村,全村共有耕地290亩,126户人家,371口人。 据《房氏谱》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房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至此,夏姓早居。因址在东榆林村以西,以村名村,故名西榆林村。现今全村共有房、夏、颜、郇四姓。其中以房、夏两姓居多,颜姓两家,郇姓仅有一家。村民世代和睦相处,共同劳作,民风淳朴。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载:“榆林乡•西榆林村”;民国二十四年至1941年,西榆林村隶属于莱芜县七区汇源乡;1941年5月隶属于抬头区;1942年底,抬头区和茶业区合并,西榆林村隶属于茶业区;1949年10月,西榆林村隶属于茶业区;1951年3月属于第十一区;1958年3月隶属腰关乡;同年10月,改为腰关人民公社:1959年隶属于茶业人民公社;1985年,改腰关办事处为腰关乡:2001年合乡建镇,西榆林村隶属于茶业口镇。 西榆林村是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小村。1939年,日本人入侵莱芜,随后在东榆林村设立了据点,修建碉堡,实行野蛮统治,百姓从此不得安宁。但不屈的村民们从没有就此束手,他们秘密地进行抗日活动。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路,坚壁清野,让鬼子得不到粮食。给八路军送情报,组织了“除0队”,惩治为日本人卖力的汉0,还组织了“夜袭队”,对鬼子进行骚扰,使鬼子日夜心神不宁,精疲力竭,有力地支援了八路军的正面作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村村民们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妇女、老人们为部队摊煎饼,做军鞋,筹集粮草;青壮年男子,有的积极参军,跟部队转战南北。房进海、夏兴义为革命英勇献身。有的青年推起小车,担起挑子去支前,为部队运送粮草、弹药,从战场上抢救伤员,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尤其是莱芜战役时,他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该村自古匠艺人多,瓦匠、石匠、铁匠、木匠、染织匠均有,尤以房姓瓦匠和夏姓铁匠在十里八乡最为出名。村北山腰有三块天然巨石合在一起,从不同的方位看去均像一铁匠炉。据传说,夏氏铁匠手艺精湛,世代相传,即得益于此“风水”。战争年代,许多匠人,到0的秘密兵工厂工作,为部队制造0、手榴弹、炸弹,为民兵打造石雷等武器。据统计,当时100余口人的西榆林村竟有8人在0的秘密兵工厂工作。 西榆林村人勤劳、务实、具有实干精神。该村1952年成立互助组,陆续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1960年,四个榆林村组成了联社。1961年,联社解散,成立了西榆林大队。此前,该村每年都要吃国家的救济粮。1961年,房汉祥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整治荒山薄地,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当年实现了粮食总产7.6万斤,从此扔掉了讨饭棍,结束了乞讨生活。到1963年粮食总产达到了12.5万斤,开始向国家缴纳征购粮,支援国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西榆林村人抓住时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承包果园、菜园;有的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凭手艺致富;有的靠种养发财——到20世纪80年代末,该村便脱贫致富,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西榆林村历来重视教育。1952年将凤凰山庙改建为榆林完小,十里八乡的儿童皆来此求学。1965年曾改为榆林农中,1968年改建为榆林联中,1989年撤初级中学改为榆林联办小学。 村民们尊师重教,学风极浓。自1965年本村建小学以来,教学成绩在各村小学中名列前茅。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该村共考入大中专学校31人,其中1991年一年就考入大学3人,中专2人,该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该村还是有名的教师村,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有19人之多,从大学到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个层次的教师都有。 新世纪、新气象,西榆林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