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山东 > 莱芜 > 地名

中法山村

地名:中法山村隶属:茶业口镇
行政代码:371202110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号码:鲁S行政级别:村
  中法山村位于莱城东北47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处。东邻上法山村,西接下法山村。235户,703口人,耕地面积811亩。  中法山是多姓村,以吴姓居多,其次是王、李、穆、田、张、姚、郑等姓。各家庭中有各自的特点,如吴姓行医,张姓干木工,田姓干石匠等。全村虽然多姓,但家庭之间,和睦相处,纯朴厚道。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中法山”。抗日战争初期,中法山村隶属博山区;1958年10月,属茶业人民公社辖;1984年,茶业公社改为茶业办事处,隶属茶业办事处茶业口乡;2001年两乡合并,属茶业口镇辖。  中法山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法山村民响应0的号召,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民兵队长李龙海,组织本村民兵,站岗放哨,为八路军送信筹粮,多次配合部队打击日寇。村民吴齐氏为八路军干部收养子女,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困难,精心照顾抚养干部子女,解放后,她所抚养的干部子女都回到父母身边。  在解放战争中,组织担架队积极支前,跟主力部队转战祖国的大江南北,有30多名有志青年毅然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其中李东田、姚佩才在杨家横、大崮山战斗中光荣牺牲,张如庆、吴光臣等,为了祖国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改变穷山恶水是中法山人祖祖辈辈的梦想。“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披”的自然环境,村里几代人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仍未改变靠天等饭吃的状况。解放后,穷则思变,全村齐动员植树造林绿化荒山。1968年成立林业队,李龙海任队长,除负责管理山林外,还整修村北的“北石岱”。林业队长年累月开山劈石,整修梯田,他们从石缝中抠土垫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硬是把寸草不长的乱石山改造成层层梯田,成为小有名气的花椒园,先后有2多个县市来参观学习。村民在村委领导下,年年进行农田基本建设。1968年村里发动群众建小水库一座,修水渠1500多米,使部分农田浇上了水。村民尝到了治水的甜头,1977年村民集资,修水池2个,蓄水量在200立方以上。1992年秋后,村里投资8000多元,发动村民,在村东南河架桥2座,解决了祖祖辈辈一年四季趟河种地的困难;1993年底,在南岭开发土地10亩,并拍卖给农户120亩荒山发展果园;1997年村民自发组织治水,先后建水池3个,铺设管道5000多米,多数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底,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狠抓农田基本建设,修长800米的生产路一条,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2002年夏,在市公路局工程处的支援下,铺设了1100多米的柏油路,改变了交通环境,客车直通莱芜、济南、淄博。  1950年村成立初级小学,李勤轩任校长、1960年成立中法山完小,附近几个村的高年级学生来中法山完小就读。1968年成立中法山农中,后改为中法山联中。1980年撤销,合并于下法山联中,保留小学。  村民一向崇尚文明,重视教育。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曾先后两次迁小学校址,投入大量资金。自1977年高考至今先后有大中专毕业生15名,村里原有一个吕剧团已经停办10多年。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1992年,恢复了停办的吕剧团,吸引了百名爱好者,团先后排演了《红嫂》、《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王汉喜借年》等剧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放宽了,经济搞活了。木材加工、汽车运输进入百姓家。1974年村里通上了电,解决了祖祖辈辈点油灯的历史。现在家家用上电话,成为电话村。  现在中法山村民正以新的理念,描绘着中法山村的蓝图,中法山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你可能对下列地名会感兴趣
莱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