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干桥村 | 隶属:苗山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5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干桥村位于莱城北19公里,苗山镇政府南1.5公里处。在205国道东侧,辛大铁路以北。村子南靠小后坡村,西与南辛庄村接壤,东邻大漫子村,北与南苗山一村隔河相望。全村现有76户,216口人。有高、李、魏、颜、王、刘5姓。土地185亩。 据《高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高姓由高家上坡迁此建村。原名高家屋子。后因村旁小河建有一石桥,因河水断流干涸,众称干桥,久成村名。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后坡乡•干桥”;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干桥属莱东县;1945年9月莱芜恢复莱芜县建制,干桥村属莱芜县苗山区;1951年3月,干桥村属莱芜县九区,后又改为苗山区;1958年10月苗山区改为苗山公社,干桥村改为干桥大队;1985年11月,干桥大队改为苗山镇于桥村;2001年见马、苗山和常庄三乡镇合并为莱芜市莱城区苗山镇,干桥仍属苗山镇所辖至今。 干桥村已有250余载,立村时只有高姓,后有李、颜、王和魏四姓陆续迁聚,直至1998年刘家才迁入村中。村人团结友好,和睦相处。 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不久进犯我们山东,至1939年日寇一个中队在西见马安了据点,日伪勾结不断对周围村庄“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干桥村村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甘心当-奴,积极抗日。时任县参议员的高源长(字养安),在民族危亡之际,积极抗战,送4个子女参加革命。1942年夏荒时,他自动捐出3000斤粮食,300元捐款,帮助抗日游击小组。见马据点敌伪几次欲利用先生名望组织伪政权,终未成功。敌伪将他捕去,中途逃逸,被追回,遂惨遭毒打,不幸一愤厥而逝。上级党组织为缅怀其忠贞爱国之壮举,在1942年11月l2日,《大众日报》载文,以此来寄哀思。 高源长长子高友才,在泰安中学上学时,由于日寇轰炸泰城失学。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先在本乡工作,后任泰山地委秘书。1943年10月17日,在莱芜县吉山与日寇激战中壮烈牺牲,当时年仅19岁。同年10月,高友德(高源长二儿子)也参加了革命。在1946年和1947年,高生长、高星长、高运长、高念坦和王奉振,先后参加了革命,积极投身至解放战争中去。李真符1939年入党,1940年在乡动委会做青年工作,1942至1944年做地下工作,后任苗山区公安特派员。由于叛徒出卖,被见马据点日伪军抓去受尽酷刑,为保护我地下党组织,面对凶恶的敌人,只说:“围子墙内只有我是0员,其他人都是无辜的”。被关押7个月,后被抗日游击队解救出狱。 1944年干桥村成立了党小组,当时有高念桂、魏中芳和颜承记3名党员。由颜承记同志任党小组组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党小组在上级党的领导下,组织民兵游击小组,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白天劳动,黑夜埋地雷炸鬼子。平时站岗放哨,战时抬担架。与见马、苗山据点的日伪军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63年之前,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社员们吃糠咽菜,生活困难。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村里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1968至1976年,村里打了两眼机井,粮食单产达到1000多斤。 1981年,实行联产责任制,1984年后,土地全承包到户。2000年,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村委发动村民将责任田全部种上经济作物,加上养殖、工副业收入,到2001年底人均收入达到3400元。 干桥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干桥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