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北白塔村 | 隶属:牛泉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3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北白塔村位于莱城西南约30公里处,地处丘陵。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耕地800余亩,200户人家,670口人。该村南邻中白塔,北靠南徐冶、省庄,东至蒲洼,西与店子村接壤。 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由罗姓建村,因位于村南、中两白塔村以北,故名北白塔。 相传,早年有仙人在此处夜间修塔,塔呈白色,修塔时被一早起拾粪的老者惊动,因之塔未建成。塔址因介于两村之间,村在塔北,故名北白塔。全村有花、王、李、张、韩、卜、徐、孙、赵、马、吕、亓12姓氏。 据《牛泉史志》记载,北白塔村自1956年至1958年隶属莱芜县圣井乡,1959年圣井并入牛泉公社,属牛泉人民公社。1985年人民公社撤销,北白塔村属圣井乡省庄管区。2001年合乡并镇,北白塔村属牛泉镇省庄管区。 北白塔村山青水秀,山高峪深,有石桥名泉,环境优美。村东500米处有一山,俗称大顶子。大顶子西坡洼地早年有送子娘娘庙,距庙不远处有一条山峪,名叫罗家峪,是因罗姓在此居住而得名,残存下来的石槽、石碾仍在原处。 村东南约3华里处有一座重崖山,高耸入云,山崖重叠,笔直陡峭。山顶有一座庙宇,叫泰山奶奶庙,传说泰山奶奶曾在此山顶歇脚。不久前,村民们自愿出资重修此庙,目前已整修完毕,装饰美观大方,每年春天,很多村民前来观光旅游,欣赏自然之美。 村东门外有一座青龙桥,沟深30余米,两侧是陡峭的石壁,桥下岩石直立,桥面用三块条石砌成。每年大雨过后,洪水倾泻而下,经过石桥形成瀑布,撞击沟底,溅起雾状的水花,足有数十米高,因沟形蜿蜒似龙,洪水盘旋而下,故名青龙桥。 村西不远处有一神泉,名-泉,泉水从岩石缝中流出,水量充沛,水质很好,可谓矿泉水。每年正月十六日,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传说用此泉水煮饭可延年益寿,可惜因钻深井而截流。 民国初年,村民为防“光棍”偷袭,积极出力、投资,修筑围墙数百米,确保村民安居乐业。清朝年间曾出过秀才韩保叙。村庄户剧团从清朝至“文革”前,曾多次到外地巡回演出,演出剧种有古装戏,也有现代剧,曾获得过牛泉公社的表彰。 北白塔村首届支部建于1946年,王玉春任指导员,解放前就有党员17名。这些同志组织领导群众完成了土地改革、合作化等各项使命。王学富、李学俭两同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后,村民为改变山村面貌付出了很大代价。赵兰秋、王学茂、花玉论、卜令文、李连举、王承伦、赵国昌等人,带领村民兴修水利,以身作则,可谓功不可没。王玉才同志在人力打深井的过程中,不幸被石头砸伤头部,失去了一只眼睛,在治疗期间,始终挂念着工程的进展,村民无不敬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白塔村干群一心,落实农田承包责任制,有6户村民于1983年3月搬进了半山腰的罗家峪,他们以畜牧业和林果业为主,养羊30余只,林果树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每年纯收入上万元。村民张秀武带领家人进山默默地整地、挖穴、施肥,又从半山腰引来泉水,浇灌果树。进山后的第5年就收了一万多斤苹果,收入可观。效益高了,家里富了,新建了5间新瓦房。北白塔村民,靠山吃山,年年开荒植树,山场不断绿化,人均经济树108棵,年产干鲜果品81.5万公斤,总收入130多万元。村民们决心在一两年内,把北山的水引至南山,让所有的果树都能浇上水。 为了进一步搞活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村两委发动村民及在外地的干部职工,自觉捐资,兴修水利,修桥铺路,修缮学校,捐资者32人,村委将他们的名字刻于奉献碑上,让这种奉献精神永垂青史。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