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龙口东村 | 隶属:方下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2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龙口东村位于莱城西15公里,方下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西邻龙口西村,东接鲁西村,南与李家店子村相接,北为泰莱公路。原与龙口西村同属于东五龙口。耕地南积1300亩,425户,1400口人。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三年(1373年)高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址在西五龙口东,以村名村,故名东五龙口。高、吴为村中两大姓,另有亓、赵、张、李、马、王等姓,族姓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帮教读书为乐,世代相传。 龙口东村村庄优美,人杰地灵,村中有一小溪,宽约10米,境内蜿蜒600多米,由北向南注入汶河,如一条卧龙守护着村庄。村民在小溪两岸遍栽杨树、槐树等。夏日雨水大作时,河水湍流、奔腾滚滚、颇有气势。春天满目葱笼,为村中一景。村内一条沥青路贯通南北,还有一条横贯东西,构成交通主体框架。两条路与泰莱路连为一体,上莱芜,去泰安,十分方便。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辛庄保•东五龙口”。建国前属鲁西区;建国后属鲁西乡;1958年公社化后属方下人民公社,之后一直隶属方下镇。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龙口东村即成立了互助组,三五家一起协作生产。1954年龙口东村、龙口西村、李家店子、西五龙口四村合为一个初级社。1957年,四村又组建为高级社。在高级社阶段,领导班子得到加强,集体统一耕种土地。初级社、高级社的主要负责人是李家店子人李希增。1958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龙口东村属鲁西人民公社,翌年并入方下人民公社。 村庄东南方曾有唐朝一侯王的坟墓,其面积约100多平方,周围是一小山,后人称之为“侯子山”。相传此墓有一大石门,1972-1973年有人挖掘了此墓,挖出兵马俑、白色石人、石马等,大部分已缺头、少腿,似乎早年就被挖过。之后此墓被夷为平地,至今村民仍能找到原址,据说下面还有石像。 龙口东村具有优良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有的为国捐躯,如赵西顺、高现法、王继同等。赵西顺1938年入伍,1946年在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王继同16岁参军,在吉山战斗中牺牲。他们是龙口东村的荣耀,也是家庭的光荣,激励着后人披荆斩棘奋斗不息。 龙口东村历经沧桑,直到1949年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才安居乐业。龙口东村地处丘陵,为改变水浇条件,村民一直重视水利设施建设。20世纪50年代,打了第一眼大机井,80年代又打三眼。1996年所打一眼机井,上水量60方/小时,可浇灌500多亩地。至今有大机井6眼,大型提水站1座,中型3座,为农业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大搞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现在,村里生产面貌、经济状况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大步迈进。 龙口东村人凭着自己勤劳双手,开始踏上了富裕之路,可他们并没有满足。今天他们傍泰莱公路又发展了餐饮业、商业等服务业,生意兴隆。 龙口东村的土地多分布在村东、村北,1988年至1992年该村盛产大马,是主要经济来源。今天,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的生姜,大蒜面积约300多亩,产量高,口感好。为了送货方便,村民买了40多辆摩托车。 1985年前村内有小土窑1座,生产砖瓦、工艺瓦。有二三十名工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高怀祥一开始打火烧,从干饭店起家,现在泰莱公路边上建起了“如意饭店”酒楼l座。吴金源从干经销起家,现在有“金源糖茶酒类批发部”。高秀苹从干建筑起家,现为建筑工头,固定资产上百万,在莱芜雇着100多工人建筑高楼大厦。近几年,村里人经济意识越来越强,耕作之余多从事室内装修、个体运输、房屋建筑等。龙口东村大搞水利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草房变为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1987年龙口东村新建文化大院l座,院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既是村委办公的地点,也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1993年新班子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水利设施配套。跑门路,筹资金,争分夺秒,昼夜奋战,很快把5眼机井的配套设施全部配齐,并埋设管道300多米。然后盖上房屋,派人专门看管。紧接着,又在村南、村东高家林各打机井l眼,埋设地下管道500米。同时,拓宽了生产路,硬化了生活路,大大方便了村民。龙口东村,南面足老村,北面是新村。新村与老村之间有一大沟,每到汛期,沟里就涨满了水,过往村人望“水”兴叹,而到老村上学的孩子不得不停学,村两委下大决心架桥!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村里投资5万元,建起了一座大桥。龙口东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千多村民正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龙口东村的锦绣蓝图,龙口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演唱莱芜梆子是龙口东村的老传统。早在19世纪中期,村里的文艺爱好者,逢年过节就组织起来演唱历史戏。龙口东村莱芜梆子文艺团体成立于“文革”时期,从60年代到80年代都十分活跃,演出剧目丰富多彩,有现代戏《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红灯记》、《盘石湾》、《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等,也有古装戏《墙头记》、《姊妹易嫁》、《十五贯》、《赵连岱借闺女》、《逼婚记》等。2001年村里重整锣鼓,从大年初三至初八、正月十五至十七连续上演。所编剧目主要宣传党的政策,内容健康向上。到莱芜去参加汇演,获三等奖。 重视文化教育,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是龙口东村的传统,50年代至80年代有龙口联中,一至八年级学生都有。1985年左右撤销。现还有四村中心幼儿园。 60年代该村高洪德考取清华大学,后任团中央青年书记,70年代,高厚考取北京大学,曾任中央-部干事,后到省-部工作。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1年,龙口东村考人大中专院校学生60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