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家方下村 | 隶属:方下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2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王家方下村隶属莱城区方下镇,位于莱城7公里,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处。位于莱城西北方下河东岸,泰莱公路北侧。南临汶河与牛泉镇隔河相望,北依方下村,东靠时家方下村和嘶马河,西接方赵庄,地处平原,耕地245亩,140户,490口人。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方下保•王家方下。”从民国初至1955年,王家方下隶属莱芜四区。1958年10月,莱芜县划为24个人民公社,王家方下归属方下人民公社,撤销人民公社后,划入方下镇至今。 1950年春,时春梅、王登福带领114户组成8个生产互助组。1952年春,省文联主席陶钝、县委贾黎、农林局韩科长与时春梅、王登福又将本村12户农民组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当时全县第一个以土地股和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泰安地区首次试办的四个初级社之一,实行土地入股分红的分配原则。王登福任社主任,王德文、王德营、王德第等人组成社委会。1956年进入高级社,后统一公社化。 王家方下村南临汶河,村南的大片涝洼地常受洪涝灾害。1950年,时春梅率领互助组修复加固汶河河堤2500米,改善了320亩良田的抗旱防涝条件;时春梅还积极宣传妇女解放,带领妇女学文化,投身于社会。1958年王登福又带领群众拦河造地400亩,冲沙压田156亩,大大增加了土地面积,为粮食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1951年春播期间,时春梅在全乡推广本村的播前浸种法。夏季,带领全乡村民选出小麦良种3600斤,被县人民政府定为“选种模范乡”。当年全乡粮食亩产平均增加40公斤。1954年,王登福带领社员整地改土、修渠、打井,先后打出8眼机井,以灌溉良田。在王登福同志的带领下,社员开展劳动竞赛,粮食亩产达到893斤,社员实际收入比1952年增长3.8倍。王家方下村一度成为莱芜县农业发展的典型。时春梅于195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王登福1956年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和“华东区农业模范”。 1961年至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村民生活非常困难,王家方下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正确路线引导下,经济状况日渐好转。1978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开始种植蔬菜、承包果园、建造油房。1980年村民人均收入700多元,比1978年增加280元。村民们科学种田,粮食产量猛增,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1978年陶钝又来到王家方下“探亲”,惊见如今的王家方下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方下河已架起了宽阔的水泥栏杆大桥,河边大树参天,浓荫蔽日;道路宽阔平坦,路边野花盛开;河滩变成了年产50万斤的苹果园;社员们旧房换新房,家家户户通了电话。 王家方下村民风淳朴,村民深明大义。1942年日伪军在该村设立碉堡,村民积极开展斗争。1945年6月11日,村里的地下武装配合军分区部队、县武工队作战,拔除了日伪军的嘶马河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残敌。1946年“大动参”时全村29名青年自愿报名参军;妇女为解放军做熟食、做军鞋;村民义务为烈军属代耕。 王家方下村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1945年村里建起第一所学堂,先后聘李德宝、亓宝深任教。村里舍得加大教育投入,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连年被镇政府定为“教育双线评估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自恢复高考以来,王家方下先后输送出大中专学生65人,2002年市高考文科状元王元鹏便出自该村。 王家方下人的生活变化之大简直是翻天覆地,一片片红瓦房拔地而起,街道宽阔整洁,汽车、摩托车、冰箱、电话、彩电、VCD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村民生活美满。他们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创新的精神建设富裕殷实的新型村庄。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