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泉子沟村 | 隶属:羊里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1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泉子沟村地处莱城区西北部21公里、羊里镇政府驻地东北约2公里处。该村三面环山,村前有一芦苇丛生的小湖,环境优美。村南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与院上村相邻,村西南、东北、西北分别是孟家洼村、红岭子村、址坊村。全村306户,890口人,1089亩耕地。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李姓从牛泉八里沟迁至此处,当时已有石姓等几户人家在此居住,后来,张、薛、李、刘、陈、玄、王、朱等姓氏相继迁来,人丁兴旺,昌盛一时。泉子沟村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很久以前,在该村后山曾有一眼一年四季汩汩涌水不断的泉眼,泉水由村内一条大水沟顺势向南潺潺流去,遂得名泉子沟村。但后来有一南方人路过此地,见此泉眼后,便将随身所背的一巨大金锅盖之,泉水不复流。又一说是因该村三面依山,每逢雨季到来,山上洪水汇聚于村北山沟内,成为一年四季永不干涸的小河流,从村中穿过,人们由此而称该村为泉子沟村。时至今日,村中水沟依然存在,但泉眼无处可寻。此水沟由于常年流水不断,给附近邻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了诸多便利。 民国时,泉子沟属寨里区辖;抗日战争时期属羊里区辖;1955年隶属仁封区;1958年3月归羊里乡;后依次隶属羊里公社、羊里办事处、羊里镇。 明朝时期,泉子沟村曾建有大型庙宇一座,曰五圣堂。庙宇内塑有五神:北面正堂依次为观音菩萨、杨二郎、关帝;东面为土地爷;西面为凶神恶煞的山神爷。庙宇内有钟楼一座。平日,庙宇内烟火不断,钟声幽远,前来烧香敬神的人们络绎不绝。有碑文记载,此庙在清道光年间曾有富人捐钱先后两次翻修。可是,在抗日战争中均遭到严重破坏。庙内巨钟亦被当地群众砸碎,制成了抗敌的枪械、弹药。现此庙已不复存在,但有碑(现置于村中古井四周平台)记载了有关此庙的情况。 泉子沟村原有10多姓氏家族,群众多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地瓜、花生等农作物为主。1920年间,因山东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该村群众纷纷背井离乡,上东北、下山西,另辟生存之路。此间石、米、张、薛等姓氏人家逐渐迁走。现村内仅有李、刘、陈、玄、王、卢、赵、朱8姓家族,以李姓人口居多。 泉子沟村村北鲁山盛产青石,小有名气,是农户修建宅基的上好石料。曾有“山口烟、仪封麻,城子县的香椿芽、泉子沟的石头茬”之美誉,据村人介绍,本村先辈多以采运石料而发家致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本镇和附近乡镇的人们纷纷慕名前来采购石料,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天,该村的采石业仍是泉子沟村人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此外,该村东山还盛产羊山玉石,该玉石质地柔韧,通体晶莹剔透,是上等的石雕原料。 泉子沟村人团结友善、和睦相处,旧时村人曾有喜好习武的传统习惯。村里群众为保卫村庄不受侵犯,在村子周围搭起围墙,建起东、西、北三座大门,当遇有强盗敌寇来侵时便关闭3座大门,全村群众汇集起来一致抗敌。那时,村中男女老少大多擅长武术,尤其是男青壮年劳力拳脚功夫非同一般。他们每天清晨闻鸡起舞,既锻炼了身体,又保卫了家园。为此,凡盗贼从不敢进村。村民连续多年过着平安稳定的生活。时至今天,该村习武之人,已不多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今的泉子沟村人奋发图强,思想不断解放,两个文明建设已是硕果累累。目前有1/2农户从事牛、羊、鸡养殖。村民人均纯收入已由过去的1000多元增加到3500元以上。勤劳的泉子沟村人正逐步向幸福的小康生活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