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庙河圈村 | 隶属:口镇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0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庙河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庙河圈村位于莱城北18公里,大冶水库西南侧,北临北崔家庄,南临小冶,东临大冶水库,西临泉头村。地处丘陵。全村耕地270亩,102户,297口人。 据村南牛王庙碑记载,明万历年间董姓建村,因三面靠河,三面有庙,故名庙河圈。后董姓他迁,仍沿用原村名。庙河圈村民自明朝末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现有傅、郑、张、吕四姓,四姓当中以傅姓居多。过去有董家林,而今董姓皆无。其先民迁居时,人丁无几,村民共用1盘碾,1眼水井。他们世代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1941年至1945年,莱芜划为三县时,庙河圈村归莱北县双山乡;1960年至1962年属林马管区;1962年以后属口镇陈林管区至今。 庙河圉村1945年建立党支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庙河圈村民之生活自建国起揭开了新篇章。建国后全村人口达到百余人。1952年底建立了互助组,1955年加入初级社,共有32户,社长为傅同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按劳分配。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庙河圈村从1962年就开始积极利用水利资源。1962年与莱芜县水利局合作,建起了水打磨小型发电站,解决了村民的照明用电问题,成为全县率先用上电灯的村庄。1971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村民开荒造地,以补耕地之不足,增加耕地20亩。庙河圈的土地分两种土壤,青沙地块分部在村北丘陵上,适宜种植地瓜、花生及小杂粮;棕壤性地块分部在村南和村西的岭顶上,其碎石遍布,一片贫瘠。70年代前,农业生产条件差,守着就近的水源不能利用,靠天吃饭,成了制约生产的“拦路虎”。粮食产量不高,村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为改变这一状况,组织村民与邻村合作,出工出力,于1966年冬动工兴建北岭扬水站,并在1967年春建成使用。期间垒沏渠道700米,浇地面积约200亩。到1972年冬又建起了二级扬水站,延长渠道750米至岭顶,土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基本实现了水利化。从此,过去的山岭旱田变成丰产田。 庙河圈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处山区,是大冶水库库区单位。村里利用丰盛的饲草资源,从1979年起在发展集体养兔的同时,积极扶持村民饲养长毛兔。村民每养1只兔,年扶持3斤精饲料,免费加工饲草;每建l间兔舍,扶持水泥20斤,铁门子1个;资金不足者,每买1只兔种,村里借给1元钱,同时制作了打兔舍预制件模具,供农户使用,还配备了1名兔病防疫人员,经常聘请技术人员向农户讲解养兔知识,配套服务,使养兔业在全村很快发展起来。庙河圈村养兔17年来,全村年人均增收300余元,成为我市有名的养兔专业村。1982年春,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前来该村视察养兔时,称赞庙河圈走出了一条养兔致富之路。 庙河圈村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崇尚文明。1958年建立小学,入校学习的20余人。解放前虽没有一人获取功名,但解放后入学人数较多。特别是近几年来,全村先后有两人考人大学,第一名叫傅洪安,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第二名叫傅海莲,考入江西地质学院。 庙河圈村民祖辈勤劳耕作,然亦不乏经商之精明。耕作之余,能工巧匠者也有其人,如染匠傅同功,被他染过的布,颜色调配适中,花色品种多,在邻里他乡有一定影响。如今在改革开放年代,村中的能人更是层出不穷,村民先后建起了粉坊、石料加工厂、养鸡场,足见村民之经济意识。 近几年来,庙河圈村的建设更是日新月异。1998年村里出资2万余元建成一条800米长的村专用沥青路,连接东(邢)——姚(口)线,拉近了与各地的距离。 跨人新的世纪,庙河圈人更加豪情满怀,一个更加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必将很快出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