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山东 > 莱芜 > 地名

陈梁坡村

地名:陈梁坡村隶属:鹏泉街道
行政代码:371202004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号码:鲁S行政级别:村
  陈梁坡村隶属莱城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北5公里处。东面是凤城街道办事处的杨家庄村,西靠崔梁坡,南邻三官庙,北是梁坡水库。总土地面积1997亩,其中耕地725亩;195户,人口645人。  古碑文记载:早在明初有吴、陈、白先居,陈姓兴旺故名陈梁坡,以后相继迁入有王、柳、潘、刘、张、崔、曹等姓。  据莱芜市志载:“梁坡保•陈家梁坡”。1942年至1944年陈梁坡隶属博莱县龙崮区;1945年隶属莱芜县矿山区;1951年由矿山区梁坡乡管辖;1958年先归王善乡,后归孝义、矿山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撤销后属莱芜县城关镇;1992年属莱城区张家洼镇;2001年1月隶属莱城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至今。  另外,此山既是当地古老文化的集结点,又是我党在山东继徂徕山起义后的发源地之一。1937年日寇侵略中国,我党山东领导人洪涛、黎玉曾在梁坡集宣传抗日救国,并亲自到马头梁坡的田余三家,由田一民同志接待;1939年到乡长崔鸿均家,在北学堂召集乡里早期党员田一民、田余三、王中炎、王佃科等开会,计划招兵抗日救国,动员乡民参军,地点选在玉皇山顶大庙内,树旗设点、安营招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参战的热潮。村中崔延纲、潘西林、崔明峰、曹玉珂,崔梁坡的崔立纲、崔山峰,杨家庄的李延笃、杨鸿友、杨鸿祥,马头村田克武、吕福田、孟传孝、田首约、吕盛田、田克成等,16名同志参军。其中崔延纲、崔立纲、杨鸿祥、田克成为国牺牲成为烈士。招兵历时三个月,在上级党的领导和当地党组织努力下,共招兵80余人,编为9个班,3个排,其中党员十几个,30多支枪,由连长李德来和指导员李克明带队参加了县大队,后编人四支队参加抗日。李克明后来成为师政委,现在北京。  再则玉皇山前现在还埋葬着200多名烈士的忠骨,其中有杨家横、鹏山、黄崖头、文祖等数次战斗及莱芜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从此玉皇山成为烈士墓地,解放后每年清明节祭扫,当地党政领导、全乡民众学生都至烈士墓前培土,悼念他们的丰功伟绩。1952年,莱芜县在矿山建立烈士陵园,玉皇山的烈士忠骨大部分迁入陵园,但还有一部分仍长眠在这里,真是“桑梓之地埋忠骨,光昭日月垂千秋”。  抗日战争时期,梁坡周围均系抗日前沿。东有孝义,西有芹村,南连莱城,都有敌人的据点。日伪军不时前来扫荡,历时8年。0党组织无一人叛党、悔过。党的工作人员白天逃反,晚上工作。这里成了泰山地委的根据地,故有“梁坡革命老区”之称。敌人虽对梁坡恨之入骨,但在勇敢的梁坡人民面前,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村人在村东杏山顶柏树上贴标语骂敌人,敌人气极去揭标语,炸死鬼子1人,汉02人。同时为打击敌人,马头村的郑日启在西洼黄梁坡村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19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陈梁坡村民团结互助,共奔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954年成立互助组,组织了28户,组成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全坡9个自然村组成梁坡利民合作社,由黄庆海任社长。1957年归王善乡,1958年加入孝义人民公社。村民生活虽有所改善,但因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差,无水利资源可用,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生活不得温饱。1965年冬在矿山公社党委领导和规划下,全社劳力在玉皇山和旺山子之间汇河处,历时一年建起了高15米、蓄水150万立方的大水库,又先后建立了东西两大水渠,使梁坡大洼、南北二岭得到了灌溉。1977年又在东岭上挖了方塘蓄水,进一步扩大了水浇面积。至此,全体村民才解决了吃饭问题。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该村在党组织及村委领导下,1997年由陈克义和年老退休的王鸿书协调,发动缺水的少数劳力从两公里以外引来了自来水,使全村村民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2002年大旱之年,村两委发动村民出工投资2万元,建起了新的扬水站和长1公里的防渗水渠(其中借陈克义1万元),使东岭上的旱田实现了机灌。如今的陈梁坡村民,半数以上劳动力在外做生意、打工,有的承包工程,妇女在家务农,家家盖上了现代化的新宅院,电视、电话俱全,已达到小康水平。  陈梁坡村民历来崇尚文明,注重教育。原北部学校建在崔梁坡,史称北学堂,由陈、崔、王三梁坡联办。1964年本村党支部克服种种困难建起了陈梁坡村第一所小学。后发展成四个教学班,一名公办教师,三名民办教师的完全小学。近10年来,陈梁坡村年年都有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1986年考入济南化工学院的李春爱为村中第一个大学生。到今年本村已有大专毕业生31人。柳平增成为陈梁坡的第一名研究生。该村正在飞速发展,计划2003年在玉皇山顶修建抗日救国招兵纪念碑和烈士陵园纪念碑,广栽树木,绿化荒山,以增加风景区景点和风光。
你可能对下列地名会感兴趣
莱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