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五龙村 | 隶属:高庄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3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五龙村位于莱城西南10公里处,属纯山区地带。整个村庄三面环山,东翻北陡崖是龙王庄,南越笔架山是庞家庄,西过-山是绿矾崖,北行2公里出山谷是羊庄村。五龙庄现有360户,931口人,耕地面积654亩,山场面积3000亩,村庄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五龙村村名的历史不长,最早使用于1950年。五龙村原名峦峪,因村庄位于峰峦叠嶂山谷之中故名峦峪。1966年“0”开始后,部分人感觉峦峪有“乱峪”之意,遂改为五龙。更名五龙的依据是村中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着东西走向的五条土垄,借垄之谐音,喻五龙腾飞之意。 清康熙《莱芜县志》载:“汶南保•峦峪”。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莱芜划分为三县时,五龙村属新甫县(莱南)汶南区管辖;1958年10月高庄人民公社成立属高庄人民公社;1960年4月撤销高庄人民公社建制划给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5月高庄人民公社恢复,五龙村又回到了高庄人民公社;30多年来,不论机构名称如何更改,五龙村至今仍然属高庄街道办事处管辖。 五龙村建村时间较晚,据记载:“大明崇祯七年由亓氏从坡草洼迁此建村”,至今有384年的历史。过去村里有亓、王、李、刘、张、高、孙、雷、郭、田、闫1l姓氏村民居住,田姓已无后人,亓姓人口居多。五龙村整个地形南陡北缓,村内有沟,是流经羊庄、劝礼、冢子3村五龙河的发源地,村庄置于沟壑两边依山势而建、村内没有较直的大街,房屋多是草房,1983年以后逐步改为瓦房。 五龙村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过去村民生活较为艰苦。因此村里没有较为富裕的人家,大多数村民以耕种山岭薄地乞讨要饭为生。村中没有文物遗迹,最有代表性的古迹是村北头的土地庙。土地庙规模不大,一大间屋子、门窗全是石头凿成,四周有矮院墙,置一小门。殿内供奉着龙王、山神、土地、增福、牛王5尊神像,塑像前有4个站班的小泥塑人。土地庙建在一高土丘上,庙内植有柏树若干株,“文革”中庙被毁。进村不远在沟西有古井l口,系清光绪八年为解决五龙村人畜用水聘请博山人而打的,井旁伫立着两座石碑详细地介绍了五龙村缺水打井的全过程。井上一架铁制的辘轳,今已弃之不用,井口的石板上有被井绳磨出的深浅不一若干条的道道沟痕。村中过去有古槐两棵,系建村时栽植,粗的需三人合围,现已不复存在。 五龙村由于环境恶劣,祖祖辈辈靠耕种土地,开垦山场收入生活。过去亓氏建村居住较早,因此大部分土地属于亓氏所有,其他姓氏迁入较晚,多以开荒、栽植果树为计。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扛活的较多,20世纪30年代不少有志青年在中国0的影响下,毅然舍家投身于革命,像王曰风、亓庆标、刘子敬等就是五龙村最杰出的代表。五龙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村庄的地理优势,加之贫苦农民之多,因此许多青年向往革命,投身革命,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非常高。1938年就设立0峦峪党支部,支部书记王日凤,党员5人;1943年党员总数达到48人,对当时一个只有50户村民,300口人的小山村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五龙村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就有19人,被人们誉为“光荣村”、“烈士村”。 1941年至1945年莱芜划分为三县,新甫县(莱南)委的部分机关曾设在五龙村,王醒、谷乾、亓星辰等经常出入该村,组织党员群众进行抗敌斗争。五龙村成了对敌抗日的敌后根据地、山中的“红色堡垒”,有三十几人同时参军。1946年女青年亓明彪、亓秀华由于受党的影响,毅然投身于革命队伍的行列。 1947年7月-“还乡团”卷土重来时,五龙村党组织的领导人由于经受不住敌人的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泄露了党的机密,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村中部分党员自首变节。9月12日,村干部张京江、阎修才、王佐忠、现役军人雷宝迎、李汉杰(回乡探家)被“还乡团”逮捕至塔子村,在严刑拷打受尽折磨后5人在塔子村西苍龙峡河口被枪杀。-笼罩着整个五龙村,从1947年8月之后五龙村党组织一直建立不起来,直到1950年才重新恢复组织建立党支部。 五龙村历史上缺水,明末建村时村里没有水井和山泉使用,全部土地无一垄水浇地,全是山岭旱田。村民用水除夏秋两季雨水、山泉可以利用外,冬春两季人畜用水要翻越-山行2公里山路到绿矾崖取水。过去曾流传着:“有女不嫁峦峪村,打水要到绿矾崖根。出时穿着绣花鞋,回来露着脚后跟。”这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五龙村过去缺水的状况。由于生活贫困,五龙村光棍汉不少,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男性青年还有近30人未娶媳妇。缺水一直困扰着村民的生产生活。清光绪年间有人号召村民打井治水。村民郭维世年轻好善,在村民中威望较高,他提出打井的建议后,立即得到了全村百姓的响应。他长途跋涉亲赴博山聘请李继清来到五龙村实地勘察选址打井,经过村民钎凿斧劈上百个昼夜终于打出了深30余米,长2米、宽5米的大口井一眼,从此结束了村中无井的历史。过了几年之后忽然干涸,郭维世等会同乡亲再深凿六尺果然见水,从此未见于涸。为记述打井经过,村民在井台边立碑两幢。大口井的成功只是解决了村中的人畜用水,大旱之年庄稼颗粒不收,树木干枯,村民的生活仍极其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村民的生活逐步好转,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村民的生产生活还比较落后。1950年村里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社长张京泗,1955年成立高级社,社长张京汉;1958年高庄人民公社成立,称五龙大队。为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1968年五龙村聘请山东水文地质队第二勘探队在村北选址打深井获得成功,彻底了却了五龙村祖祖辈辈盼水的一桩心事。深井打成后五龙村在深井旁修建90立方米水池1座,方便村民用水。1975年五龙村曾在村东的北陡崖开凿涵洞用于龙王河水西调,整座涵洞高2米,宽2米,长500米,历时一年半,动用工日13000个,-15200个,030吨。涵洞贯通后,洞内铺砌50公分见方水渠1条。在龙王庄村西修建50立方米水池(用于二级提水)1座,安装机电设备1套。在经过抽水试验之后,因费用过大支付困难,弃之不用。龙王河水西调水利工程没有发挥任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6年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由村里投资铺设钢管把水送到了村子的最高处,村民自购管件把水引到了各家各户,终于结束了吃水困难的历史。深井的打成也为全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五龙村部分土地过去单一的栽种地瓜改为一年两季小麦、玉米,近几年也有少量生姜栽培,粮食生产自产自足,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不断扩大。 五龙村的优势是林果业,3000多亩山场养活了五龙村人。建国后五龙村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封山造林,绿化山场。几十年来一直未间断的开发和治理荒山,使全部山场变绿,果树满山,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世纪50年代栽植的柿子树已成为村林业的老资源,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村集体开发的150个果园已被花椒树所替代,现在仅剩11个,而且果品质量优良。满山遍野、地头堰边的花椒树全村15万株,人均200余株。2002年花椒总产量达15万公斤,柿子15万公斤,柿饼7万多公斤。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1200元。 五龙村过去通往外村的路没有大路。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出村须爬山越岭,向北平坦一些,但没有像样的路,惟一一条小路顺石河子而下,蜿蜒曲折,通向劝礼。20世纪70年代村里在原通往劝礼村的小河边依托旧道修了一条乡村大道能通拖拉机。天旱无雨可通,逢雨山洪爆发不能使用。最多的还是使用独轮车,多少干鲜果品都是村民们用肩膀扛出去的。1992年村里通过与羊庄村协商,由过去通往劝礼大道改道羊庄,公路拓宽至4米。1998年又在原来土路的基础上铺上石子,并进行了压平,道路基本畅通,2000年开通了五龙至莱城的客班车。公路的修通也为村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现在五龙村有32户干鲜果品、花椒、中药材购销专业户往返于莱城至五龙之间,有的已在莱城买房定居。 五龙村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小学堂,由几家较富裕的户联办。抗日战争时期村里时办时停。1946年抗战结束后村里除有小学堂外,还有夜校、识字班。1950年村里成立小学,至2002年小学仍然在村里未与其它村庄合并。五龙村旧时没有大学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至2002年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五龙村文化艺人不多,清末有吹鼓手,代表人物是郭奎一,吹手世家。1950年以后村里经常活动排练节目的人物有李汉军、郭德胜,唱腔多是莱芜梆子。“文革”中曾有宣传队,1977年停演解散。 五龙村20世纪50年代村里通广播,1975年通电。2000年开始安装程控电话,电话人户率达到30%, 2002年全村电视机总数达到320台;2002年各种车辆达到30台(辆)。 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利用的有笔架山、北陵崖、-山、古井、民居等若干景点,2002年村里已经制定了五龙村生态资源旅游开发规划和近期目标。 旧时的五龙村不堪回首,如今的五龙村已今非昔比。五龙村200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村民生活美满富足。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