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孙花园村 | 隶属:凤城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1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孙花园村北邻石花园村,东邻孟花园村,西邻红石公园,南邻董花园村。汶阳大街横贯东西,穿村而过。全村占地19万平方米,人口999人,总户数345户。 据《莱芜市志》载:民国初期属东厢保;l948年属矿山区;1955年入社以来属城关镇;1960年撤消管区,由戴、石、孙花园片和梁坡一片合并成大队;1961年成立了孙花园大队,归属矿山公社:1984年属城关镇;1987年属城区办事处;1992年莱芜成立地级市后,隶属莱城区城市街道办事处;2000年隶属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孙花园1955年入社时,有地808亩。现在的市机关幼儿园、二实小、红石公园的北部、莱芜宾馆、-大楼、莱芜日报社、陈毅中学、市委第二生活区北部、热力公司等单位,都是原孙花园的土地。孙花园村为莱芜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孙花园村民的祖先世代与黄土地为伴,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地瓜为生。 孙花园村历来出能工巧匠,如木匠、瓦匠等。其中日吕荣昌既会木匠,也会瓦匠,在该村名气很大。不管谁家有活他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推辞,不摆架子。孙花园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他流过的汗水。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1982年他建起了自己的临时建筑队,一干就是5年。1987年该村正式成立建筑队。 孙花园村人多勇敢。在战争年代,该村0员、干部、群众在村长吕世桢的带领下,积极为前线送粮运物,积极参与救援,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孙花园村民多贤顺。干部无论大小,带头出工出力,不贪不图。村民也都情和顺,即使文革期间,没有一个人遭-。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尊老爱幼是孙花园人的传统美德。男者孝顺,女者贤惠。自古至今,没有出现不孝敬父母者。据统计,孙花园村80岁以上的老人20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3位,而且身体结实,有的还能动手缝制棉衣、棉被。 孙花园人祖祖辈辈、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建造着自己的家园。一是兴修水利。村里共有5个水库,西沟3个,东沟2个。西沟一个是在中医院西南角,另两个分别在营房正东和东南角。东沟,交警队宿舍楼西北角上下各一个水库。这些都是村民靠义务劳动修建起来的,当时极大方便了农田灌溉,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现孙花园人已不再以种粮为生,所以水库都已填平,盖起了高楼,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二是改善吃水条件。孙花园村过去吃水很不方便,全村共有两口井,分别在西街的村北、村南。村东的人需到西街去打水。遇到干旱,井里便没有水,这与孙花园村地下层是红板岩有关。后来,有能力的人在自家安装了压水井。1985年前后,由村出面,家家安上了自来水,费用由村里统一负担,从此,孙花园村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三是实行旧村改造。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孙花园村重新规划,重新建设,投资300万元,拆迁房屋100余户,兴建沿街商住楼80余座,建成莱芜有名的孙花园美食街一条,新建居民宿舍楼3万平方米。孙花园村自1996年至2001年连续5年被评为“双文明村”。 孙花园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1941年吕建铭在孙花园成立学校,地点在自己家中,全村的适龄儿童都可以上,不要任何费用。1958年花园管区在孙花园村建有共产主义小学一处。第一任校长亓春景,教师有吕太康、刘凤亭等7人。学生最多时达200来人。校舍20间,该校设有学生食堂。当时,任、吕、戴、石、孙、孟、董、吴花园以及大桥、城北埠10个村的适龄儿童都在此上学,该校于1961年春解散。除孟花园外,其他各村学生回本村上学,孙、孟花园的学生继续在本校学习,学校更名为孙孟联小。孙花园的第一个大学生吕宜杰,当年就读于该校。当时吕济珠分管教育。1965年后,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多,又重新翻修、增修校舍36间。直至1989年孙孟联小合人二实小,孙孟联小的校舍、地基等全部奉献出来,支持了教育。如今的二实小有两幢教学楼,内部教学设施配套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绩一流,孙花园村的下一代都在这里接受着正规的良好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质朴善良的孙花园村人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在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做出了更大贡献。1984年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尊师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全村先后考取大专 以上学生36名。孙花园村每年对考取大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每人奖励800元至1000元的助学金,家庭特困生另有照顾。 如今的孙花园人正用他们勤劳的双手谱写着自己辉煌的创业史,以坚定的脚步踏人了21世纪,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