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见
张正见的父祖原为北朝人:祖父张盖之,为魏散骑常侍、渤海长乐二郡太守;父张修礼,为魏散骑侍郎,后归梁仍拜本官,再迁怀方太守、张正见自幼随父入梁,13岁向继立为太子的萧纲献颂,为萧纲“深赞赏之”。张正见还精于佛典,尝预萧纲的“升座说经”的“讲筵”,“清决疑议,吐纳和顺,进退详雅,四座成属目焉”。太清初,张正见参加选举,“射策高第,除为邵陵王国常侍”(《陈书》本传)。侯景乱后,梁元帝拜为通直散骑侍郎,再迁彭泽令。他看到梁政局飘摇,遂知几避地于匡俗山。匡俗山即庐山,距他任职的彭泽不远,因此他常常往返于彭泽、庐山之间。游庐山,作《游匡山简寂馆诗》:“三梁涧本绝,千仞路犹通。即此神仙内,银榜映仙宫。镜似临峰月,流如饮涧虹。幽挂无斜影,深松有劲风。惟当远人望,知在白云中。”又作《湓城诗》:“匡山暖远壑,灌垒属中流。城花飞照水,江月上明楼。”涧深、流急,松翠、挂幽,暮霭、月明,盘桓其中,似飘飘欲去的仙人。返彭泽,作《秋晚游彭泽诗》:“游人及丘壑,秋气满平皋。路积康成带,门疏仲蔚蒿。山明云气画,天静鸟飞高。自有东篱菊,还持泛浊醪。”又作《还彭泽山中早发诗》;“摇落山中曙,秋气满林隈。萤光映草头,鸟影出枝来。残暑避日尽,断霞逐风开。空返陶潜县,终无宋玉才。”山明、天静,萤光、鸟映,草芜、蒿漫,似闲暇的隐者切入。“时焦僧度拥众自保,遣使请交,正见惧之,逊辞延纳,然以礼法自持,僧度亦雅相敬惮”(《陈书》本传)。
陈霸先代梁建陈,诏张正见还都,除镇东鄱阳王府墨曹行参军,兼衡阳王府长史。这似乎把为途路所堵的张正见带入到一个阔大的境界。许多梁朝的重臣都先后归陈,张正见也就没有多少避“贰臣”的嫌疑了;更何况,张正见还有一段“避地于匡俗山”的历史呢!所以他在《御寺乐游苑侍宴诗》中输诚布忠地表示:“小臣惭艺业,击壤慕怀铅。康衢飞驰羽,大海滴微涓。咏歌还集木,舞蹈遂临泉。愿荐南山寿,明明奉万年。”他被还原了文士的面目,而且世上都以此相许,“太建初,中记室李爽、记室张正见、左民郎贺彻、学士阮卓、黄门郎萧诠、三公礼王由礼、处士马枢、记室祖孙登、比部贺循、长史刘删等为文学之友,后有蔡凝、刘助、陈暄、孔范亦预焉,皆一时之士也。游宴赋诗,勒成卷轴,伯阳为其集序,威传于世。”(《陈书·徐伯阳传》)为陈建之后的一次有名的文学盛会。张溥曾说:“隐忍诗不多见,惟《日出东南隅行》与《钟山开善寺》二诗盛行于世。余客诗文少传,其最多者,则推清河张见赜”(《张散骑集题辞》),由此可知张正见在这次盛会中创作最为活跃,而且诗歌质量最高。《重阳成金石会竟上诗》,当为这次盛会张正见的一篇作品。诗云:“周王兴路寝,汉后成甘泉。共知崇壮丽,迢遰与云连。抗殿疏龙首,峻陛激天泉。东西跨函谷,左右瞩伊。百常飞观竦,三休复道悬。拱鸟遥造日,虬远架烟。云栋疑飞雨,风窗似望仙。玉女临芳镜,金珰映彩椽,临梁横发蕊,藻井倒披莲。云光开御宿,佳气属祈年。霜雁排空断,寒花映日鲜。负扆凭霄极,台司列象。登台喧大厦,御气响钧天。北半承三献,南风入五絃。鸾歌鳷鹊右,兽舞射熊前。翔鶤仰不逮,燕雀徒联翩。”纵然该诗借重阳殿而颂祝陈帝内容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但诗发挥了汉赋铺陈排比的手段,又在严整的诗律中予以锻词造句,从而具有金碧辉煌的气象。由此而论,张正见推为金石会之首当是不为虚枉;而张正见该诗,对于唐的排律诗成亦有着振响之力,也是应该予以重视的。
张正见在陈,还历宜都王限外记室、撰史著士、带寻阳郡丞。累迁尚书度支郎、通直散骑侍郎。这时他的作品,多为应教诗或咏宴诗,只是并非全都是酬答俗套,他往往假借乐府诗题,赋写历史上重要的人或事。如《赋得韩信》,多有悲慨情怀;《伤韦侍读》,亦溢荡着缕缕真情。史对张正见多有争议,而张溥则说:“史云,见颐诗尤善五言,篇中‘蜀郡随金马,天津应玉衡’,‘天路愤秋冰,星桥转夜流’,其著者也。夫陈隋诗格,风气开唐,五言声响,尤为近之,祖孙登《莲调》,刘删《泛宫亭湖》,全首唐律,固不足道。即阴、徐、江、沈,陈朝大手,其诗亦有类唐者。见颐年才适相兄弟,尧风鼓吹,或假途辙,憎者病其‘虽多奚为’,喜者谓其‘声骨雄整’,女以悦容,岂能自言美恶哉!梁陈显晦,随俗善持,当时文人能若此者,即云寡过矣。”(《张散骑题辞》)可视为对张正见较为公允的评价。
张正见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14卷,已佚。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下一名人:刘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