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
李之仪,宋神宗时进士,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年,于定州参加苏轼幕府。二人诗词唱和,相互切磋,深受苏轼推许,曾在诗中把他比作唐代的孟浩然(见《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谈至夜半,书其后》)。由于二人关系亲密,在苏轼遭贬后,元符中御史石豫参其曾与苏轼幕府,因而罢官,以致“一生坎坷,晚节益牢落”。(苏轼《与李之仪》)徽宗崇宁初年,提举河东常平,后得罪权贵蔡京,生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徙唐州,终官朝请大夫。晚年卜居当涂,自号姑溪老农。
李之仪仕途坎坷,而诗词却因之更进新境。他擅长作词,亦工诗能文。其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论词主蕴籍深婉,主张学习晏殊、欧阳修,追求一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意境。如《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立意造语学习古乐府,有民歌风,“直是乐府俊语”(毛晋《姑溪词跋》),“清雅得古乐府遗意”(陈廷焯《词则·别调集》)。词上片即景抒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下片借水言情,写相思离恨,深婉含蓄,饶有余味。全词由相思写到离恨,显示出感情的深化。李之仪与秦观、黄庭坚、贺铸同时,有词互相赠答,前人评论,常将其与秦、黄、贺并提,而其成就则稍有逊色。明人冯煦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然而,李之仪填词注意词格,追求一种意蕴深厚的意境,自有一种艺术风格。
李之仪贬居当涂,是其诗词创作的重要时期。当其编管太平州,初抵其地时,心情惆怅,有诗云:“江声隐隐风前恨,雁阵喧喧枕畔愁。更觉孤衾如泼水,始知今夜宿山头。”(《宿采石》)而当其置身于当涂山水之间,则从大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横截西山一叶轻,晓奁初发镜中行。异时常作琉璃观,却恐丹青画不成。”(《同彦本兄弟泛舟过北山》)其词这时也写得境界开阔,富有生意。如独步于大江之滨所写的《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寻常偶到江岸。水容山态两相饶。草平天一色,风暖燕双高。”然而在游访古代胜迹李白墓时,不免触景伤情,写下了《秋日游青山访太白墓二首》。尤当挚友苏轼卒于常州的噩耗传来,他老泪纵横,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东坡挽词》:“从来忧患许追随,末路文词特见知。肯向虞兮悲盖世,空惭赐也可言诗。炎荒不死疑阴相,汉水相招本素期。月堕星沉岂人力,辉光他日看丰碑。”诗饱含着深挚的情谊和无限痛惜之情。总之,这一时期,李之仪已至垂暮之年,心情恬淡,以躬耕为乐,“以劳苦之余,发为呻吟”,写出不少格调清新俊爽、情意深挚动人的诗词佳篇。
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轼谓入刀笔三昧。”(《宋史》本传)
李之仪著有《姑溪居士文集》70卷(《前集》50卷、《后集》20卷),《姑溪词》1卷。
下一名人: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