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凤桂
1978年,为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肖凤桂撰写《古书源流概况》一文,在馆内进行宣讲。同年再次被评为开封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81年离休,后致力于开封地方文献研究,发表一系列颇有影响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后开封出版的报纸》(1981年9月《河南文史资料》第6辑)、《1898~1948年开封出版的报纸简介》(1983年11月《开封市志资料选辑》)、《对〈1898~1948年开封出版的报纸简介〉补充与更正》(1983年12月《开封市志资料选辑》)、《清末及民国年间开封出版的报纸》(1986年3月《河南文史资料》总第17辑),这几篇文章,内容略有差异,综合阅读,可以对1898~1948年在开封出版的报纸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从而认识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新闻事业的成就与地位。《冯玉祥在开封演武厅的讲话》(1983年3月《河南文史资料》总第8辑),以亲身经历,讲述1929年3月18日上午,冯玉祥在开封南关演武厅,召集省会各机关人员及中等以上学校师生,与军队举办联欢游艺大会的情况,给后人留下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河南文化名人井伟生》(1984年9月《河南文史资料》总第11辑),比较详细地介绍井伟生一生不凡经历、卓越成绩,更写出井伟生晚年在开封的活动、住处及葬地。为撰写此文,肖凤桂还采访知情人,搜集不少有关井伟生颇为感人的趣闻轶事。其他重要文章还有《漫谈开封地方文献》(1982年《河南图书馆季刊》第2期)、《开封出版之部分文艺刊物和文化刊物(1906~1946)》(1983年10月《河南文艺丛刊》第1期)、《蒋藩及其〈方志浅说〉》(1984年《中州今古》第2期)、《慈禧在开封》(1985年12月《开封市志资料选辑》。1987年10月,编成《开封图书馆志》初稿,1988年6月印刷成册,肖凤桂为该志编纂组长。
原河南图书馆及开封市图书馆所在地,是著名古迹二曾祠,二曾祠祀曾国藩、曾国荃二兄弟,光绪十九年(1893)建。20世纪20年代,南京一位牧师来到开封参观二曾祠后曾写一篇游记,对这里的美妙胜景甚为赞赏,认为二曾祠完全可以和江南园林相比美。肖凤桂力主保护二曾祠,然而从1974年10月,拆除祠内最大一处古建筑瓣香楼开始,祠内其它古建筑,诸如环凤阁、叠波亭、假山、西花园、过厅、大门等一一拆除。肖凤桂说:"看着二曾祠被拆,心里很难受,但无能为力,我请人绘制一幅二曾祠全景示意图。"这幅图成为了解、研究二曾祠的一份珍贵资料。二曾祠内还有两通颇有价值的碑石,一通是"辟地藏书"碑,另一通为"叠波"碑。1925年1月,胡景翼任河南督办时与李根源同游二曾祠。当时河南图书馆刚从南陶胡同复迁至二曾祠,胡景翼应邀为省图书馆书写"辟地藏书"题词,意为开辟新天地,珍藏万卷书。刻石后,镶嵌于瓣香楼院的南墙上。瓣香楼拆后,此碑被埋在地下。后来肖凤桂请工人挖出,藏于仓库中。1982年他建议此碑镶嵌在市图书馆2号楼东楼梯的东墙上。李根源亦应邀为叠波亭题写"叠波"二字,刻石后悬于叠波亭上。1983年叠波亭拆除,"叠波"碑连同亭材卖给了龙亭公园。1988年4月,肖凤桂以77岁高龄与前来采访他的庞增弦,一起徒步从图书馆家属院去龙亭公园石料堆放地找碑。公园一位负责人说,碑已被文管会取走,他又委托庞增弦继续找。几天后,庞增弦在文管会所在地山陕甘会馆东后院资料室内,找到了"叠波"碑。肖凤桂得知消息说:"碑找到,我就放心了。"
从1981~1991年间,肖凤桂又从事开封发展研究,在提高开封的城市地位,修建南北铁路,保护古城风貌,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发表许多真知灼见。他特别指出:历史文化是开封最大的优势,要认真研究、真正认识开封历史文化的特殊价值,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封振兴就大有希望。
肖凤桂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河南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开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顾问,开封市第四届政协委员。1996年1月8日在开封病逝。
注:肖凤桂主要经历,根据档案资料撰写。
下一名人:张景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