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林
张凤林(?~1863年),原名升,后易名凤林。正阳县人。幼年丧父,家境很穷,母亲给地主当佣人。他以要饭为生,度过艰辛的童年。咸丰元年(1851年)春,张凤林、张效先、张效宣、张明连等人,因向姓杨的财主要赌账发生斗殴,打伤了财主家的人,杨家有个秀才杨虎雷,告到县衙,正阳知县派人到各处抓捕张效先等人。张凤林与张效先、张老标等人,秘密组织了“义勇队”,夜集明散,相机打击敌人。同年夏,正阳县府派一班头带领13个衙役抓捕张凤林等人,追到袁寨北八里丁庄。张凤林迅速集合义勇队20多人与之对打,除一名衙役溜掉外,其余12人全部被打死。杀官兵之后,官府派兵大肆追剿。这些清兵到处骚扰百姓,无恶不作。有些群众纷纷投靠张凤林领导的义勇队。这年冬季,张凤林又联合鲁店的陈双喜,单店的单清善,李庄的李尚林等所领导的穷人“杆子”,组成150多人的农民武装。咸丰二年(1852年)春,在太平天国和沿淮捻军起义的影响下,张凤林在张岗树旗起义,在“抗官府、杀财主、救穷人、不纳粮”的口号感召下,群众纷纷响应,力量飞快发展,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正阳的北部、东部,新蔡、息县的西部,北起汝河,南到淮河,广大地区都成了他的范围,队伍发展到一万余人。嗣后,张凤林主动率部与汝南陈大喜会师。汝南县北王霍寨,几个豪绅地主勾结官府镇压捻军,欺压百姓。秋季,张凤林、陈大喜带人打开王霍寨,杀死了4家寨主,把他们的粮食财物分给了穷人。张凤林、陈大喜在这里共商大计,陈大喜等推张凤林为大帅,统一号召,共同反抗清廷。
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张凤林同张大安等捻军活跃于汝南、正阳、确山交界之郭店、张岗。五月同张大安占据宋店诸处,游击于各地,延及附近各县。咸丰十年(1860年)春,张凤林等加入捻军。翌年(1861年)三月,张凤林、陈大喜联合攻打汝南郡,与前来截击的清军参将柏英,激战于臻头河、官庄一带,击毙官兵数百人,回师后令所部蓄发称附洪(秀全)杨(秀清)军,并在各地筑寨为根据地,控制城东各乡一切事务。同治元年(1862年)春,张凤林、肖文信为策应秦喧部,转占于正阳、罗山、息县、桐柏等地,打死息县县令。并在明港筑寨,卡断了清朝豫南信、正、确、桐同湖北的驿道交通。
同年夏,沈丘、项城、新蔡、汝南各地,奉陈大喜以白旗为号令;确山、桐柏、泌阳、信阳、罗山、息县、商城、固始、正阳各地,奉张凤林以黄旗为号令,驰骋“三府(汝南、南阳、归德)一州(信阳)”,延及东西千余里,起义军发展到数万。
随着捻军势力的发展,清廷大为恐慌,采用剿抚并重的办法。同治二年(1863年)冬,清将张曜、毛昶熙乘张凤林和陈大喜分兵之际,集中围攻张岗。张凤林急派军师单清善东下安徽向皖捻首领张乐行求救,不幸被清军俘虏。单清善被俘使张凤林捻军失掉外援,孤军困守。十二月末,张曜、毛昶熙久攻张岗不下,改以谈判为名,把张凤林诱捕。同治三年(1864年)一月,张凤林被害于信阳县明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