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骥
1937年10月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与陕北公学负责学生歌咏活动,创作《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把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与雄壮豪迈的战斗气概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1938年,参加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先后任音乐系主任、教务主任,创作歌曲《毕业上前线》。1939年,随陕北公学与鲁艺部分师生赴晋察冀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华北联合大学,任文艺部副主任兼音乐系主任,创作《华北联合大学校歌》、《开荒》等歌曲,为活报剧《参加八路军》创作全部音乐。1940年重返鲁艺,接替赴莫斯科的冼星海任音乐部主任兼教务主任,同时主持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工作。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与鲁艺的文艺整风,组织鲁艺师生认真学习中国革命音乐史与优秀的传统音乐、外国音乐、民间音乐,并与安波、马可、向隅等组成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理事会,任主席。在晋察冀、晋西北、陇东等解放区建立分会,编印会刊《民间音乐研究》,撰写《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指导各地开展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出版《陕甘宁边区民歌集》、《山西民歌集》、《河北民歌集》,组织鲁艺师生创作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与著名歌剧《白毛女》,使中国现代音乐在学习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和发展。1945年,率鲁艺师生赴东北解放区,组建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任院长。1947年,任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创办音乐理论刊物《人民音乐》,任主编。1948年,组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出版《新音乐论文集》、《民间音乐论文集》、《东北优秀歌曲选》。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音乐工作者协会主席。此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历届主席。参加筹建中央音乐学院,任党组书记、副院长,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有步骤地改革旧的高等音乐教育制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全校师生共同探索出一条新的高等音乐教学路子,使中央音乐学院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第一流的高等音乐学府。
1957年起,专任中国音协主席,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领导办好《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译文》等7种全国性音乐刊物;组织国内音乐界不断地对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史、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外国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采取多种举措繁荣社会主义音乐创作。先后创作《祖国颂》等数十首歌曲,写了《谈社会主义管乐问题》等百余篇论文。198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汇编出版的《吕骥文选》(上、下集),达50余万字。近年又出版了《吕骥全集》。
为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他于1952年倡导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出版《琴曲集成》一书。1977年,率音乐考古工作组赴西北考察,确定中国五声音阶观念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通过在山西、陕西、湖北等地对编钟的研究,发现同一个编钟能发出大三度或小三度或四度两个乐音,这对中国乐律系统的认识,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从1979年起,任中国民间音乐五大集成主编。这是全国艺术学科七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也是中国音乐建设的一项宏伟工程。
他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从30年代起,他从事音乐事业60余年,用歌声唤起民众走上消灭日本侵略者和推翻蒋家王朝的战场,鼓舞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幸福的今天与更美好的未来。2002年1月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2岁。
下一名人:肖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