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绍恩
时山阴、会稽、萧山三邑之水汇三江口,入海,潮夕日至,拥沙积如丘陵,遇霪潦则水阻沙不能骤泄,良田尽成巨浸,当事者不得已决塘以泻之。塘决则夏旱,岁苦修筑。为此,汤绍恩组织人员查阅有关水利资料,亲率人员遍察水道,经多次实地踏勘,毅然选定距玉山斗门以北约6里处之三江口,作为闸基兴建三江闸。工程始于嘉靖十五年(1536)七月,翌年竣工。设闸门28个,象征二十八宿,故又称“应宿闸”。闸内建有“泾溇”、“撞塘”、“平水”三内闸,备大闸冲溃之御;闸外筑石堤400余丈以扼潮水冲击。刻“水则石”于闸旁,用以根据水势潮情启闭闸门。嘉靖十七年(1538),汤绍恩又主持将古鉴湖东塘、南塘及通塞之堰、闸改建为水浒,东西连亘百里皆成通衢,既利于蓄水,又便于交通。
三江闸修筑后,山、会和萧山周围数百里免水潦之患,士民德之。从明万历年起就于府城开元寺和三江闸旁建立汤公祠、汤太守庙奉祀。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赐汤绍恩为灵济侯,雍正三年(1725)敕封为宁江伯。明代文学家徐渭撰联云:“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二月兴工当万历,于汤有光。”1987年新建连接三江闸左侧之大桥,绍兴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汤公大桥”,以志纪念。《明史》有传。
下一名人:陈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