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云南 > 保山 > 旅游景区

霁虹桥

霁虹桥
霁虹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滇西保山市与永平县之间的澜沧江上的霁虹桥,近年来经专家们考证,确认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铁索桥。追溯这座古桥的历史,既能窥见云南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又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云南古代的交通状况。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东北部。经西藏进入云南省境内,向南流经迪庆、丽江、大理、保山、临沧、思茅和西双版纳,然后出境,国外称为湄公河。澜沧江从西藏进入云南的1000多公里流程中,穿过横断山脉的千里纵谷,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水量随季节变化,给航运带来不便。“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这首三言六句的民歌,是东汉永平年间,汉王朝为开发永昌郡,征发大量民工服役,人民不堪其苦,而发出的愤怒诅咒。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博南古道上的兰津渡,当时就已开辟。在此之前,张骞出使西域,在阿富汗,曾见过蜀布和滞竹杖,是从川滇缅印古道上运出去的,这些商人,大概过的也是这个渡口。汉武帝为打通中印道路,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益州郡,其中不韦县在永昌境内。这里所出的奇珍异宝,强烈地吸引着内地商人和统治者。这时的兰津渡,来往的客商已是比较频繁了。

  至唐,这里已建竹索桥。元代,曾换成木桥,后来,复以舟渡。明洪武二十八年,铸两铁柱于两岸崖间,用以牵引舟渡,然岸陡水急,时遭覆溺。行者视为畏途。至成化中(约公元1476年),江项寺僧了然募建铁索桥(一说为弘治年间王槐建),用粗大的铁索横牵两岸,系于铁桩上,上钉木板,长120米,宽6.7米。上无所倚,下无所凭,飘然是空,上下颠簸,左右摇晃,人行其上心惊胆寒。后又在桥上建廊,使行者安全,行人可雁序而越,虽负物牵牛而不惊,督学使吴鹏题为“沧江飞虹”。这证明,500年前,这里已改为铁索桥了。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他所见到的情况是: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清康熙皇帝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放在东岸增辟“御书楼”。直至滇缅公路修通之前,仍为滇西交通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到霁虹桥,有东西二路。东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阳,然后沿博南山盘旋而下直至江边;西路从保山经水寨,至桥边。二者相比较,东路较平,且古迹较多,“古道”风味较浓。从保山到水寨,已有简易公路。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旁有小村,即水寨。从这里下车步行,从东南方向沿水寨河徐徐顺山谷而下,约2里,到罗岷山口,澜沧江即遥遥在望。从这里至江边的平坡村,是一条东西向的峡谷。两山夹峙,一径陡绝,崎岖回环,古称“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称为“倒马坎”,据说是因山路陡险,“马蹄高下处,一步一心惊”(黄万春诗),跋涉艰难,故名。水寨河沿沟泻下,水陡势险,沿途泥沙多被冲刷,全沟巨石裸露,若狮蹲兽伏。水枯季节,河水仅从岩隙中穿缝而过;至雨季,则箐水汹汹。“涧水飞来琼屑溅,冈腰断处板桥通”。沿途螺径纡徐,磴道盘空;时间一久,沿路小石遍铺,人行其上而常滚动,稍有不慎即会摔倒。由于长年累月马帮过往,铁蹄到处,火星飞溅,青石楼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印,似一种特殊的象形文字,记录着古道漫长悠久的岁月。

  300多年前徐霞客经过这里的时候,记道:路从“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壑,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这段古道的奇、险,至今仍基本如此。云梯路脚,是平坡。这里是一个百户左右的小山村,紧贴在陡峻的罗朗山腹。名虽带“平”,实际仍是“坡”,只不过坡度稍缓罢了。山村虽小,过去却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滇缅公路通车后,这里才逐渐冷落下来。出平板坡村,沿着山坡北上,一路尽是茅草荒坡,绝少树木。行约3里,古老的兰津渡口,便呈现在面前。距桥约200至300米处,有碉堡残垣。即当年的关卡。再前行,路上有一石卷洞,名为“紧三步”,古称“飞石口”。因上面山陡石多,若遇刮风下雨,一块块岩石,常会飞坠而下,打翻驮子,砸伤牲口,击伤行人。遇此险况,可紧奔进洞躲避,待石滚过,再继续前行。“紧三步”前数十米,但见危崖矗立,岩壁如削。在岩壁的下段,约4至5米高的地方,布满了前人的题刻:有诗、有联、有题词。诸如:“兰津渡”、“霁虹桥”、“金齿咽喉”、“天南锁钥”等题词。有“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诸曲盘山多”等对联,还有描写兰津古渡的诗文。如郡人张含的(兰津渡)诗云:山彤充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直从双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染得有此,绝顶飓尺樊相公。兰津古渡的摩崖题刻大字甚多,有的每字竟高约1.8米,雄浑壮丽,颇有气魄,隶、草、楷各体均备。它既是历史、文学、书法的宝库,又为山川增添了光彩,给游人增加兴致雅趣。崖脚路旁有一古老的铁桩,顶呈蘑菇形,露出地面约80厘米,周长约72厘米。相传为明代系舟之柱。紧傍题字的危崖,即是桥头。沿崖砌石为桥墩,墩长约25米,铁链沿墩而过,穿入崖缝中。桥台之上,建有桥楼,行人可在此休息,守桥人亦在此食宿。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历根,排列成八八八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扣紧。伫立桥头,看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还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并无“惊涛飞涌”。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

  10字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20年前先民选择这样一个水流平缓,风浪绝少的地方作渡口,又是多么富于科学眼光!

  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你可能对下列旅游景区会感兴趣
保山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