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口青烟寺
青烟寺,位于巉口镇以西三华里处,座落在莲花山麓,峰峦叠嶂,风景绮丽。每日早晨,青烟缭绕,久久不散,故曰:“巉口青烟”,为定西八景之一。考证寺内出土陶质器皿等,皆属汉代器物。可见,远在汉代这里就建有禅林寺院。又从出土佛灯(铜质)鉴定,系宋代产物。据此可断言,青烟寺建于汉,盛于宋,衰于元。明永乐年间,高僧悟瑁大师(康姓),巉口籍人,曾在此修行悟道,宏通佛理。拜崇福寺了让和尚为师,取名“也失端竹”。后“云游天下,登览三湘七泽、五岳四渎之胜”。遂智力宏通,深悟佛法。正统年间,又北走京都,正值明英宗皇帝建醮内宫。一时禅宗羽客,雾集云屯,“而裒然首座者,唯我竹公”。英宗嘉其善行醮事,敕赐“大国师”称号。悟冒精于书法,曾书写《大藏金经。。》全部,书金字《华严经》一部,人以为至室。正统十二年,悟冒赴京谢恩,“上览书法,嘉赏不已,复赐高丽纸,诏写《华严经》一部,磨金为字,秘之内库,世为国宝”。后潜写一部,携之本邑,后住持扩建定西崇福寺。悟冒法孙,灵峰大和尚,俗姓傅,号灵峰,巉口籍人,初在青烟寺习诸经典,坐禅修行。钦命中州少林寺堂头大和尚无吉禅师下嗣,通晓经典,能诗善画,云游南海、金陵等地,绘制诸佛法像。明肃王贵戚无不尊崇,皆以“灵峰上人”尊称。明天启中叶,灵峰上人赴南方各地募缘,宏建定西西岩寺,其功绩显赫,“不殆端竹”(指悟瑁)。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涅槃,终年75岁.感于数朝历代僧俗、信士和地方官绅、耆老等协同兴寺,青烟寺几度沧桑,几经兴衰。因历史之变迁,该寺屡建屡毁。元至正十二年(1353年),毁于地震。元末明初,定西沈儿峪大战,残遭劫洗。明宣德年间,端竹公释悟瑁奔波募资,发起重修青烟寺倡议,地方绅耆、仕民争相捐助,先后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及方丈、僧舍多间。延至明清两代,青烟寺殿阁林立,法相生辉,香烟鼎盛,信徒云集。同治丁卯(1867年),连年战乱,毁于兵燹。殿堂焚烧殆尽,佛像悉遭损害。时至光绪壬午年(1882年),在地方仕绅及众施主的热心募缘赞助下,先后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及数间僧房。供养观音、文殊、普贤西方三圣及接引佛。直至-、0两阶段,这所历经千年的古刹毁为一旦。昔日之胜地,顿成废墟。以致钟磬绝响,经铎不闻,颓垣残壁,满目萧然。三中全会之后,政策归心,百废复兴,润及梵台。平凉崆峒山莲花寺住持,释持瑞,女,俗姓康,巉口籍人,甘肃省佛教协会理事,萌发宏愿,立志兴寺。经多方联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于1993年开始,走西安、下四川、奔云贵、赴缅甸,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历经千辛万苦,集得数百万巨资,找工匠、寻专家,重新规划,精心设计,购运砖木,开工动土。
现在,青烟寺依山走势,一道暗红龙墙,蜿蜒起伏,回旋在高大巍峨的门楼两旁。房脊两端,高耸着简洁的鸱吻。椽头之上,整整齐齐地镶着一排排三角型滴水。檐下悬挂一块匾额——“慈航普渡”。门楼两端,雄卧着一对石狮,朱红门扇两侧镌刻对联一副。门楣之上“青烟寺”三个镂刻大字,体势挺秀,浑厚有力。入门楼,院内殿宇布置对称。北、西、南三面各两进,建筑物之间走廊贯通,连为一体。前殿为0殿,造型精巧,华丽美观,供养释迦牟尼坐像一尊(铜质镏金,高1.50米),地藏王菩萨及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皆为缅甸玉,高1.70米,重1000公斤),0韦陀天尊、伽蓝圣众两菩萨(皆属铜制,立像)。后殿为大雄宝殿,大殿形式仿唐宋宫殿,飞檐翘角,流金涌翠,堂皇古朴,雄伟壮观,“大雄宝殿”匾额四字,出自赵朴初先生手笔,刚柔相济,潇洒高雅,殿内有释迦牟尼及西方三圣四尊玉制坐像(像高、重与前殿诸像相同),殿内玉佛幸蒙缅甸华侨傅凤英居士及归国华侨袁志凌先生鼎力资助,于1993年—1998年分前后两次接回定西,个个面容丰腴,体态优雅,慈眉善目,栩栩如生。0殿右端设念佛堂一处,造型严谨,质朴典雅,顶端悬挂匾额一块,“念佛堂”三字亦出自赵朴初之手,字形稳健,笔力雄厚,堂内供奉小佛象十多尊,是常住尼僧念佛诵经之所。左端有藏经楼一个,上下两层,飞阁流丹、玲珑剔透,楼内已藏书两万余册,皆为佛学经典,寺院每年集到全国各地结缘经书三千余册,为了弘扬佛法,宣传佛学,寺院每年对外免费赠阅发放经书两千余册。藏经楼右侧设祖师堂一所,是纪念出家已故、对该寺作出一定贡献的先师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