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北京“儿化音”(2)

心雨

叫“庙”的地名,一般加“儿”。如“红庙儿”、“白庙儿”等;若专指寺庙,就不能加“儿”,像“土地庙”、“城隍庙”等。

对各种物件,蔬菜加“儿”,也是北京话的一个特点。如“三轮儿”,不能说“三轮”;“风车儿”,不能说“风车”,否则就变成农具了。“豆芽儿”不能说“豆芽”,“萝卜缨儿”不能说“萝卜缨”。

北京的“儿化音”的说法,不能把“儿”字游离出来。有一部电视剧,台湾演员,学说北京话,意指“不可能”,说“没门儿”,他竟说成:“没—门—儿—”,这就闹笑话了。

老北京人说“儿化音”自然、随意而俏皮,外地人加“儿”时,往往舌头僵直,如若卷一卷舌头,也许就顺耳了。

上一页1/2下一页

热门推荐

河北新河老鼠节

粤北新丰张田饼印

关于霜降的古诗词

甘肃岷县婚嫁习俗

关于中国诗歌节

广东饶平雷音禅寺

界首扁担戏

摩梭人的阿注婚

古话“董永庙里锅 光看不能摸”的由来故事

福建南靖云水谣古镇

陕西立夏习俗

尼泊尔崩格马蒂 纽瓦丽人的活化石

粽子 起源于南方还是北方

河南安阳五大民俗工艺

陕西大荔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