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南疆民俗 阿合奇县族猎鹰节

吉林省的文化风俗

常见的八种“佛手印”里的寓意

上古神话

舟山定海古城

安徽传统文化民俗

中华道教人物 醋业师祖 杜康的儿子黑塔

福清起家粿及其传说

山东昌乐淳于髡和七个淳于庄的传说

中国头发最长的人 谢秋萍

云南会泽灯草姑娘的故事

上海嘉定秋霞圃

福建莆田湄洲岛传统习俗

安徽五河习俗 摔老盆

戽斗,有些地方也称撇斗子。
戽斗是一种小型的人力提水灌田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靠两人拉绳牵斗取水。在水位落差不大的地方,可用于排水,也可用于灌田。戽斗的发明也许很早,据资料记载。宋代陆游写过的《喜雨》诗就曾提起过“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对戽斗的作用、使用方法和制作材料都作了详细记载。戽斗适宜在水岸不高的田边和不必用水车提水的稻田使用。
使用方法是:戽斗上系两根绳子,两人共同操作,将水戽上来灌溉庄稼。
戽斗通常用柳条、藤条编织而成。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描述的更为生动:“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绳,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这种农具的制作并不难,难的是田间操作。由于是两人协同作业,双手执绳,必须做到抽拉提放,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才能把水戽上来。
戽斗一直使用到当代。作为一种人力提水的农具,用于小范围排灌或临时的灌田作业,还是比较灵活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