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广西荔浦丰鱼岩 水路游程最长的岩洞

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音乐三友”和潮州细乐

甘肃平凉庄浪婚嫁习俗

添 填仓节

木鱼

杨五郎出家的传说

广东清远江步华佗庙

甘肃陇西献饭民俗

长丰县过年风俗

四川自贡扎染

山西闻喜文庙

静宁的习俗“療疳节”

世界最佳谎言 次声武器被发明 第一几乎骗过了所有人

“打扇头”是男家迎亲时的一精采内容。花轿进了新郎家,锣鼓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新郎身穿长衫,头戴礼帽(毡帽),足著鞋袜,手执摺扇,一改平时的装束。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氛围中,新郎端立中堂门前,合手向花轿作辑,表示欢迎;有的新娘在轿里也站立起来,表示回礼。礼毕,新娘则由两名女性的“牵娘”人搀出花轿,踏着铺好的草席缓缓地步向中堂。
新娘进了中堂,稍停片刻,接着新郎手执摺扇进去“打扇头”,这扇叫“清阳扇”。“打扇头”是最引人嘱目的一幕,大人小孩都争着挤着要看。其实,动作很简单:新郎用扇子的末端,揭开新娘的红头巾,随手照准新娘的脑袋“霍、霍、霍”敲三下。有的胆小的新郎,羞得不敢正视新娘,敲罢三下便匆匆离去,新娘是个啥样子,到了这个时候,还是不知道。
男家迎亲,家添人口,家里忙着筹办结婚物品,亲友则忙着“送字”,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旧时的“送字”是亲朋好友送给新郎最有纪念性的礼物。古人有名有字,徐闻人的字名,多是于结婚时给起的。
新郎给新娘打过扇头,稍停片刻,便双双进入堂屋“拜堂”。拜堂的礼品中,除了有一般节日祭祀的饭酒之外,还特设一个装鸡头和猪肚尖的碗子。这鸡头称“半路鸡”,是宰一只小公鸡煮熟后,斩下脖子连着鸡头。再给鸡嘴里衔朵小红花,然后把它栽在装有染红了的粉条、金针菜食品的大碗里,使鸡头端端正正地高高仰起,摆在众多祀品的中间,位置突出而显眼,这是祈求祖宗赐福保佐新俩口生育男孩的夫妇瞩目。于是,当新郎新娘拜过堂,鞭炮一响,早已站在周围想夺鸡头的男男女女,便一拥而上去夺这个鸡头。眼明手快的夺到了,便心满意足地拿回家,夫妻共享,以此寄托着生育男孩的美愿。
过去一般人家婚宴不发请贴,只是寄声。到了婚期,亲戚自己提早一天来搭界,打灶、走做,顶桌,杀猪宰羊。
搭界,搭帐蓬,以防日晒雨淋。
打灶,在家中用烂泥巴和稻草、石头垒起土灶,家家户户的借桌椅,租碗筷。
连日连夜的操持,炸泡面、炒八宝饭、泡鱼肚、宰羊、煮元蹄火腿,忙得不亦乐乎。第二天清早要赶着宰鸡杀鸭,非常辛苦。
解放前,曾设落席酒。连吃三天,但最好的还是结婚的当天那餐。解放后,只办一次酒席。一逢办婚宴,通村人都要吃,叫做“打过伙”。
三天后,拆界,送新倌新娘去村回路,还要请至爱亲朋吃上一餐。
拜完堂,新郎新娘在媒婆的带领下,请公婆父母、房公叔伯、伲姆伲婶、姑爷姑奶等人吃槟榔。新人俩捧着槟榔盒,逐个作恭作揖,亲人摄去一口槟榔,就要给新郎新娘拴衣带(给红包),这些结包都成了新人的私房钱。事后,家中父母则还送给吃槟榔的亲戚每人一条毛巾。
“旋桌”这一风俗,给旧社会里的新婚之夜增添了情趣和欢乐。
婚后,第三天清早,岳父母趁早派人往男家送油,就是用最好的花生油,大概10斤、8斤的,送油后,接着男家安排新婚夫妇回路(回门)。回路也要找个伴郎,回到外家,房公叔伯、三姑六姨,通通过来看伲倌,伲倌坐在大厅的右侧(因为是小辈),让那些亲戚们品个够,姐妹们就拉新娘去谈悄悄话、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