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老天津卫过年习俗 年夜饭忌吃完 正月不许扫地

加拿大加勒比大游行

中国大同云冈旅游节

内蒙古各城市旗县名字的由来

海南定安白事礼仪习俗

张爱萍上将 新中国海军之父

开封盘鼓

浙东第一古树村 茅镬村

广东云浮各地地名故事

鄂温克族婚俗

河北定州北齐庙的由来和韩祖爷

吉布提人见面礼仪

福建莆田端午节采“午时草”习俗

出行宜择黄道日 行旅禁忌

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初为盲人创始。最早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再其后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莱阳徐尚厚,道光十八年(1838)福山刘行有,同治七年(1868)黄县丁戊辰,光绪二年(1876)蓬莱杨大田等。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产生已有二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
很长一段时间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名盲人调,俗称瞎腔。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与其它地区流行的大鼓无异,所以也叫大鼓,流行何地则冠以该地名称,名字曰福山大鼓、蓬莱大鼓、荣成大鼓等等。直到1949年9月,梁前光在青岛大众游艺社演唱时,胶东文化协会根据这一曲种流行地域、语言特色及由胶东各地大鼓合成诸因素,正式定名为胶东大鼓。
梁金华是胶东大鼓的唯一传承人,她见证了胶东大鼓的繁荣、衰败、复兴,也经历过对胶东大鼓的改造和坚守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激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他们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同年,中共北海地委宣传部决定,在蓬莱磁石山区燕子夼举办“盲人训练班”,创编新词,改进大鼓曲调,以战争和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及大生产为题材,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边写边排边演,及时进行宣传。这些新鼓词通过“盲训班”的教唱,流传整个胶东,被誉为“革命大鼓”。艺人们学唱新词曲后,就持胶东各界抗日救国会的介绍信到各村宣传演出,不再算卦和演唱旧书。生活上由村里派饭,临走给点财物衣服之类。群众反映良好,各地纷纷仿行。1944年11月25日《胶东大众》曾为此做了专门报道。盲人训练班有力的推动了胶东大鼓在根据地的广泛传播。
胶东大鼓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广泛吸收和传承,又有从戏曲、曲艺乐曲中的引进,所以具有曲目形成的多源性特征。既有本土乐曲,又有外来乐曲,长期并存,又形成了本土和和外来乐曲的共存性特征。
胶东大鼓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采用达意、传情、叙事等手法,构成相应的多种乐曲,又具有乐曲构成的摹拟性特征。
胶东大鼓的调式和板式不象某些乐曲那么复杂、华丽,具有一种特殊的简约美和质朴美,因而构成调式和板式的简朴性特征。
胶东大鼓伴奏乐器中的日月钢板为其独有,声音清脆响亮。其伴奏形式在早期盲艺人演唱阶段为自弹三弦、左右脚各踩绳槌反击固定在架子上的书鼓和钢板,从而形成了伴奏形式和伴奏乐器的独特性特征。
2006年,青岛市申报“胶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