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河北邢台四股弦

禅茶一味的最早由来

军神刘伯承元帅的一生

世界登山史上山难 第一造成四十人丧生 你都知道哪几件

细数全球12月绝不可错过的十个节日

舌尖上的扶风——醋糟粉

温州鼓词

布拉格国际民族艺术节

北京北海公园

撤拉族文化艺术

古巴伦巴

新疆蒙古族舞蹈

广东清远江步华佗庙

王母洞的传说

仡佬族源于我国古代"僚人"的后裔,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多数散居在贵州西部的织金、关岭、安顺等地,少部分居住在云南文山和广西的隆林地区,主要从事农业。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筒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历史上,仡佬族妇女精于纺织,服装面料均为自织自染的细布。很早以前,她们就能织出质地细密、柔软的细布,俗称"娘子布"。清代,仡佬族妇女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织布技术,纺织业也颇为盛行。居住在贵州织金、关岭一带的仡佬族妇女已能织出斜纹布和很精致的"铁笛布"。黄平的仡佬族也能用羊毛织筒裙。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地区的老年妇女仍然会织"僚布"(厚如现在用的帆布),花纹多为"斗纹"、"斜纹"、"桂花纹"、"条纹"等,密实耐用,朴素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