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的篝火舞

青灯古寺

鄂温克族的篝火舞

伊堪(篝火舞)--篝火舞又称圈舞,是山上鄂温克族的自娱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引唱者高吭的歌声,大家共起舞。载歌载舞,男女均可参加。

最初,篝火舞只是夜晚人们牵手成圈围着燃烧的火堆转跳,发展到后来,这种舞蹈已经不限于围绕篝火跳了,也可以在晴朗的白天于林中空地上转跳,或者围绕一棵大树转跳等等,因此又叫圈舞。

篝火舞曾有过丰富的舞步,流传至今仅剩下由三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组成。

第一是走步,鄂温克语称作“伊堪”,是一种慢板节奏的动作。表演者手拉手围成大圈,第一步先迈左脚,第二步右脚踏于左脚前,在身体向圈里扭动的同时,左脚又准备迈出,如此反复沿顺时针方向走动。

第二是跳行步。鄂温克语称“吐茹格”,从右脚开始向左跳踏步,同时左腿成“小掖腿”,然后左脚跳落地,右腿屈膝并自然前抬。跳这一动作时,手臂必须架起,男舞伴的手要托住女舞伴的手(男下女上),在中板的节奏中顺时针而行。

第三是快跳步。鄂温克语亦称“吐茹格”,属于强节奏的快板。其作法是众舞者手形连臂下垂,舞步很象我们作游戏时前后脚交换着踢毽的动作,但须在略低位置上连续换脚踢跳,属快板高潮动作。要跳到前俯后仰缩小圆圈。每当右脚踏地身体前倾时,手臂略向后摆,头部向圈内集中,形似一个“撮罗子”(即一种圆锥形帐篷)的形状。当左脚踏地右脚离地时,上身又略向后仰,手臂也略向前摆。全体舞者按顺时针方向移动,跳速逐渐加快把全舞推向高潮。

篝火舞纯朴自然,至今仍为鄂温克人所喜爱。

热门推荐

畲族与妈祖文化

南宋宰相周必大

河南确山铁花

朝鲜族的习俗

羌族女子服饰

江西井冈山热水洲

德江民间故事 七星场

俗语“添人不添狗 添狗死一口”啥意思

陕西彬县花果山元宵夜灯山庙会

布依族戏剧

世界各国关于结婚戒指的风俗

河北内丘民间风俗 鹊山庙会

新西兰移民城市 皇后镇上榜第五新普利茅斯性价比高

河北千年古刹 涞源阁院寺

“叫化鸡”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