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拉鼓节

晓丝

苗族拉鼓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今广西融水县苗族自治区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在苗语里叫“希牛”。大节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拉一丈三尺长的大鼓;小节每三年举行一次,拉五尺长的小鼓。不管大节、小节,每次都是三天三夜尽情欢乐。某村寨东道主办拉鼓节时,附近村的各族人民及亲友都去赶节“吃鼓”,这在苗语中叫“努牛”。农历十月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节日活动以祭祖为中心,由族人推举的首事或副首事主办。

拉鼓的传说

拉鼓用的鼓是用一根大泡桐木按尺寸锯下、挖成空心,两头钉紧牛皮即成。做鼓时,鼓桶上要钻两个通气眼。何因?相传在创制第一个大鼓的时候,因为鼓桶的两头是通的,有一个小孩钻入鼓桶中睡觉,箍牛皮时他也不醒。第二天拉鼓时,人们发现鼓内有东西滚动,拆开牛皮一看,原来是个小孩,但已经被闷死了,村民门十分痛苦。为了纪念死去的孩子,以后做鼓时就在鼓桶上钻两个通气眼。三年拉一次。用一次就换一次牛皮。

上一页0/3下一页

热门推荐

古代“俸”“禄”不是一回事

美国毛皮节

维西同乐村 藏在深山里的傈僳族古村落

海南乐东毛公山的传奇故事

老挝的文化习俗

魅力深邃的梵天净土 拉卜楞寺毛兰姆法会

安徽旌德县版书乡隐龙村“打棍求雨”习俗

翁牛特蒙古族祭场院习俗

土家族婚俗吉言良词歌谣

浙江磐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栖霞泥塑

小孩过满月的习俗

京城中轴线 北京前门大街

塞尔维亚饮食习惯

中国岁时节日的起源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