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彝
朱宪彝教授1903年1月3日出生在清末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直隶第一中学(现天津三中)。在校期间,朱宪彝不仅学业出众,而且积极参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面对着祖国沉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严酷现实,他积极寻求“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为祖国的复兴强盛竭尽努力。1922年他以几乎全优的成绩考入素有中国最高医学学府之称的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的严格教育和训练使朱宪彝成为一位有坚实实验室基础的临床医学科学家。毕业后,他最早的科研题目是营养不良性浮肿。从1934年开始,他就与刘世毫教授等投入钙磷代谢的系统研究。第一次阐明了软骨病与佝偻发病机制中钙、磷、维生素D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最佳治疗方法。他在软骨病和其他代谢性骨病的钙磷研究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内分泌学家。1951年春,天津市市长黄敬同志根据朱宪彝的建议,决定创办天津医学院,并委任朱宪彝为天津医学院院长。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朱宪彝参照协和医学院及国内外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设计了天津医学院的发展蓝图。他的奋斗目标是:把天津医学院建设成为天津市的医学中心,为全市、全国培养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文革”期间,朱宪彝始终不放弃为党工作的权利。他主编了一部三百多万字的《内科学》,这本书被誉为“内科辞海”;他重新组织起内分泌科研队伍,继续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方性克汀病的防止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天津医学院科研人员在发现我国高碘性甲状腺肿的发病规律,建立甲状腺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制定我国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方性克汀病防止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再次受到了国家的表扬。
朱宪彝教授从创建医学院起,一直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十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周查访,示教制度,他对每一个病人都严格按照常规从头到脚详细检查,讨论病程变化,阐明发病机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给临床医生和实习生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和助手撰写的《有关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方性克汀病的几个问题》,《再论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方性克汀病》、《代谢性骨病X线诊断学》等论文或著作已成为专业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下一名人:徐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