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高山马铃薯
地域范围
武隆县地处渝东南边缘,云贵高原大娄山褶皱带与武陵山系的交汇地区,位于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之间。以山地为主,一般相对高差都在700-1000米之间,县境最高海拔2033.3米,最低海拔160米。武隆高山马铃薯产于重庆市武隆县范围内仙女山山脉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东仙女山镇石梁子村和白马山山脉白马山自然保护区以东巷口镇走马村、蒲板村,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生产面积800公顷,年产量180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武隆高山马铃薯生产地域范围区域地层为石灰岩,土壤为黄壤,多为岩成土,pH值5.5-6.5,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3%;生态环境优越,土壤、农用灌溉水和空气质量好,无工业“三废”污染。
(2)水文情况:县内水系十分发达,乌江干流由东向西横贯全境,流程达80余公里,芙蓉江、大溪河、木棕河、长途河、石梁河
等十二条支流与乌江汇合,形成武隆境内乌江水系。境内各类水资源除乌江外合计21.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20.8亿立方米。产区农业灌溉水主要靠地表径流或蓄水,水量季节性丰富。农业灌溉用水泥沙含量5-20%,
矿化度<1g/L,灌溉水温根据我县自然特点结合作物生长期可以得到合理调节,水质符合国家农田灌溉用水质量要求。
(3)气候情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其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春雨、夏旱、秋绵、冬干,云雾多,日照少,无霜期较长,立体差异显著。年平均气温10-17℃,年降雨量1094.4mm,无霜期210-260天,空气相对湿度74-83%。
(4)人文历史情况:武隆县是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森林覆盖率在40%左右。境内有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山自然保护区、芙蓉江景区和芙蓉洞、天坑三桥和地缝等景区。从十九世纪开始,先后在高海拔地区有种植马铃署的习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引进新品种开始大面积种植。此后不断进行品种更新和质量控制,面积不断增大。由于高山耕地面积广,实行轮作,加之气候适宜,病虫害极少,出产的“武隆高山马铃薯”具有特定品质,产品脆、嫩、甜,口感好,炒食、煮食或制干菜均可。武隆是重庆市第一个无公害蔬菜整体推进县,武隆蔬菜已成为保障重庆主城秋淡市场供应的主要菜源,还在周边省市和东南沿海占有了一定市场,产品外销量大,农民增收致富明显。武隆县政府已将蔬菜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来抓,重庆市政府已将武隆蔬菜基地列为保障重庆主城秋淡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武隆高山马铃薯产地位于重庆市武隆县范围内仙女山山脉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东仙女山镇石梁子村和白马山山脉白马山自然保护区以东巷口镇走马村、蒲板村,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产地质量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18407.1-2001)。
(2)品种选择:选用抗病虫、外观和内在品质好且符合市场需求的马铃薯优良品种,如鄂薯三号等。
(3)生产过程管理:执行《无公害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NY5221-2005)。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马铃薯在茎膨大后根据市场行情分阶段采收上市供应本地和重庆主城市场,完全成熟后采收贮藏、加工或远销外地市场。
(5)生产记录要求:由业主或基地专业合作社、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立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武隆高山马铃薯产品特征特性:茎块扁圆形,皮黄白,口感好、有特殊香味,无腐烂、无异味、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块茎一般含淀粉15%,糖类1.5%,蛋白质2%左右,矿质盐类1.1%和维生素B、C等,营养价值高,既可当主粮,也是优良蔬菜。
(2)武隆高山马铃薯安全要求:产品执行《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1-2001)。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武隆高山马铃薯根据产品形状、色泽、鲜嫩度和产品特性,在采收后分为四级:特等、优等、一等、二等。特等由出口企业采用冷藏车运输到港口,再用冷藏集装将鲜菜运输到东南沿海或出口到东南亚。优等蔬菜用鲜菜盘、保鲜膜定量包装,加贴蔬菜质量安全标识,再用塑料箱分层存放,标明品名、净重、产地、采摘日期、防震等,由净菜生产加工企业采用快装、快运送到签约超市。一等品采用散装或袋装快速运输到重庆主城及周边批发市场。二等品由县内加工企业直接收购,进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