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西
1951年2月,18岁的李献西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李献西火线入党,他和战友们出生入死,英勇杀敌,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战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李献西来到临夏。虽然李献西一生走遍了祖国的大半个疆域,但令其最难忘的还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那段经历。
2013年5月21日,记者在临夏州军干所王国俊所长的引领下,在武警临夏州支队家属楼采访了李献西,如今退役赋闲在家的李献西,精神矍铄,身板健朗。谈及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其记忆犹新。
车厢只能拆散放在铁轨上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招收志愿兵,正在广西玉林卫生学校上学的李献西参了军,加入了解放军45军后勤部卫生部卫生1所。
“我们从广西到辽宁走了将近1个月,沿途乘坐了汽车、闷罐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非常辛苦。”“1953年2月,我们在安东(现辽宁丹东市)驻扎。入朝前,辽宁省一位大胡子主席作入朝作战动员讲话说:‘等你们打败了美国鬼子,我们在这里欢迎你们胜利归来,那一天给你们佩戴大红花,我祝大家一路平安。我们男女老少在祖国的这里,等着你们胜利的好消息,欢迎你们凯旋回国。’”
黄昏时分,他们乘坐火车驶过了鸭绿江。“我看到祖国的那边,灯光辉映一片璀璨,而朝鲜那边到处漆黑一片。只有一江之隔,两边形成鲜明的反差,就一桥之隔,在朝鲜和中国两边,就是两种不一样的景象。”李献西说。
1953年2月上旬,第54军第130师进驻朝鲜铁山半岛,担负抗敌登陆作战任务;军部和第134、第135师进驻辽东半岛,担负守卫海防和作战训练任务。后来军部率第134、第135师入朝,5月中旬各部先后进至平壤附近地区,接替第39军防务,担负西海岸抗敌登陆及平壤地区反空降作战任务。
“当时,美国的飞机不分白天黑夜不间断地轰炸,我们的火车到朝鲜后,把火车头钻进山洞,车厢每隔一段放上一节,以减少轰炸带来的损失,等天黑以后,车头钻出山洞,再一节节接上车厢重新行驶。”
当他们到达朝鲜西海岸的新义州火车站时,见到的是满目破败的景象,车站内外一片狼藉,顿时感到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火车站附近看不见一个老百姓,只有志愿军战士和志愿军的车辆。铁道两侧的地面上,到处散落着被美国飞机炸毁的火车头、车厢,车站已被炸成一片瓦砾。满载作战物资的汽车向前线驶去,每辆车驾驶室前的挡风玻璃上方,都临时安装了一平方米大小的遮阳板,说是为了防止太阳照射后玻璃反光,引起敌军注意,避免遭遇敌军飞机空袭。他们行军所到之处,常常看见被轰炸成废墟的景象。各地大小车站、交通要道、江河渡口、沿途经过的村镇,随时都会遭到美军飞机轰炸及高空扫射。公路沿途相隔不远便有一处地堡式岗哨,志愿军哨兵手中端着步枪,只要一听到地面上有风吹草动,哨兵即刻朝空中鸣枪,提醒有敌人的飞机来袭,时刻提防空中突袭。
他记得,美军飞机通常有个规律,轻易不放过一个目标,每发现一处便盯住不放,至少会轰炸三次。每次遭遇美军空袭,驻地周围被敌机炸得千疮百孔。有一次,敌机飞过后,他们挂在山洞口的刷牙缸、毛巾,由于受到强烈的冲击波震动,都掉到河里去了。
在朝鲜火线入党
2月的朝鲜天气异常寒冷。头上不时会有美国飞机盘旋,在不允许动明火,无法烧水餐饮的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吃身上带着的压缩饼干和炒面,口渴了,随手抓几把白雪。在冰天雪地里,踏冰卧雪的宿营,战士们几个人挤在
一起,相互以体温取暖,抵御风寒。
“在入朝作战时因表现得蛮好,1953年7月的一天,我们部队在一片树林里召开党支部大会,批准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时,不时有敌人的飞机从我们头顶飞过,这种特殊的入党时刻我终身难忘。”李献西激动地说。
据李献西介绍,作为医护人员他们每天在手术室里昼夜不停的实施手术,最多的手术是治疗外伤——取弹片,常见的伤残是骨折、枪伤等。敌人地面轰炸很频繁,我军战士伤亡较多。从前方往后方转送伤病员,都是在坑道里进行,尤其多在夜晚作战,手术室外面隆隆的-声,震耳欲聋,我们在地下坑道,与前线互不接触。最繁忙的时候,他在手术室连轴转,站过一天一夜,在手术室给医生递手术钳、针线,手上戴着橡胶手套,双手要始终举起来,齐平肩膀的位置高,不能触碰其他东西,保证手术过程清洁卫生,避免破伤风感染。平时需要不停地换纱布、清洗医疗器械。当时国家正值困难时期,医用纱布暂时供应量不足,有时用过的纱布,经过清洗消毒后,仍然接着重复使用。战场上一度药品缺乏,志愿军伤病员医护跟不上,有的伤员10天没换药包,有的伤口没换药,有的没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伤口已经长虫了。对于受伤的俘虏,也需要他们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的伤口经过清洗包扎后被送到后方俘虏营。他们感激地用手示意,感谢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救死扶伤。
李献西回忆说:“有一次,医院大夫让我把医用器械送到四排去,我把医用器械转交给了一名炊事兵。在返回手术室的途中,路上突遇美军空袭,敌机俯冲飞来。我看见当时那名炊事兵背着一口做饭用的铁锅,美军飞机发现后,急速俯冲下来,用机枪扫射,他赶紧匍匐卧倒,背上的铁锅被打穿了几个洞,好在他安然无恙,躲过了空袭。”
6月下旬,54军奉命由西海岸开赴金城前线,配属第20兵团参加夏季反击战役。7月13日,战役开始,除第134师集结于洗浦里,为兵团预备队外,第130师配属第68军向梨实洞、北亭岭之敌发起攻击,第135师配属第67军由庆坡山向梨船洞、金城川之敌发起攻击。当日第130师即攻占424.4高地及866阵地;第135师攻占了梨船洞、芦洞里等地。尔后,各部即
转入防御作战。在阵地防御作战中,第404团第1营第3连2排排长麻俊坤在自己3次负伤、双腿被打断的情况下,仍忍着剧痛趴在阵地上指挥,连续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战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第3营第7连3排排长王占山在坚守阵地战斗中,指挥机智灵活,连续打退敌40余次攻击,出色地完成了坚守阵地、阻击敌人的任务,战后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金城反击战中志愿军严阵以待,发起全线-。“我看到三八线以北半个天空完全是红的,夜里下起了大雨,我们迅速在坑道里搭建起帐篷,布设医疗室,随即开始收治伤员,过了不久伤员骤然增多,每个卫生排仅有二三十张病床,手术床位不够用,我们对收治的伤员,进行手术治疗包扎后,转移输送到后方。”当时,战场上战火纷飞,来往车辆穿梭颠簸,运输伤病员、粮草物资。志愿军全线向南方推进了2公里,进入平原地带,由于军事装备充足,向美国佬发起全面进攻。晚上步兵在炮兵掩护下发起了进攻,火力袭击5分钟后再炮火延伸,炮火把前线阵地摧垮,我军越战越勇,步步为营,美军溃不成军,最终-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民警连里当医生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参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北纬38°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李献西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美军的飞机在前线撒下传单:停战。双方军队同时往后撤,划出了非军事区域线。我们穿着裤衩跳进江水里欢庆胜利。我看见美国大兵也和志愿军一样高兴,战争总算结束,连续多年的紧张对峙状态,在《停战协定》签订后解除。艰苦卓绝的朝鲜战争结束了,终于实现和平,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喜悦的神情映在每张脸上,个个都显得兴高采烈。”
停战后,中、美、朝三方联合观察小组组织“民警”日夜巡逻,检查《停战协定》执行情况。李献西调到了“民警连”,担任巡逻保卫工作。当时,除了“民警”拥有武器外,其他人一律不能佩戴武器。有一天,一位朝鲜语翻译戴着手枪巡逻时不慎走火,将自己腿打伤。叫他去包扎,他看到没有伤及动脉和骨头,敷药包上就行了。停战小组前来调查此事,并记下了开枪时间。经过严格详细地调查,确认是一次偶然意外事故后,这位翻译才免于受处罚。停战以后,54军即在西起桥田里、东至北汉江地段担负三八线前哨阵地的守卫任务。为防止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撕毁《停战协定》重新挑起战争,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战备施工。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构筑了大量的坑道、火力点、掩蔽部、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各种掩体、火炮与坦克阵地、防空洞等,还新修了若干公里的军事公路,使阵地更加巩固,为长期坚守、粉碎敌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修建了大量的简易营房,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条件,为战备训练奠定了基础。同年11月,该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改装,增加了9个营,部队得到了较大的扩充,战斗力增强了。
硝烟纷飞的战事,使战区内寸草不生,山头被平掉好几尺。说起朝鲜战场的残酷,李献西激动地说:“我们用万国牌武器打败了现代化的美国军。在朝鲜打过仗的地方,你随手抓起路边的一把沙土,有一半是各种弹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难忘的保家卫国的经历,永远镌刻在李献西的记忆中。
1958年5月和7月,54军奉命分批回国。(马幸福 马廉朴)
下一名人:张书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