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烈士陵园
为纪念英雄董存瑞的不朽业绩,1954年经原热河北省政府批准并拨专款,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宫的旧址上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陵园位于隆化县城西北部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距承德市北60公里处。1954年始建,后几次扩建,现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陵园是具有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仿古建筑。
基本简介
陵园的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坐北面南依次为:大门、牌楼、董存瑞塑像、董存瑞纪念碑和董存瑞墓。大门中间横额上是萧克将军为陵园题写的园名“董存瑞烈士陵园”。牌楼两侧是董存瑞烈士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以及董存瑞烈士和革命烈士两座纪念馆。在亭、馆间两条对角线交点上,是翠柏簇拥的董存瑞烈士塑像。英雄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0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再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建筑风格
董存瑞烈士陵园占地71000平方米,主体纪念建筑十项,建筑形式融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于一体,既宏伟壮观,又庄严肃穆。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在长369米的中央主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门、牌楼、塑像、纪念碑、墓。在牌楼侧后47米的两条副轴线上,是相对称的董存瑞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和国防教育馆;还有两座题词碑廊,整个建筑群体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纪念体系。
董存瑞烈士陵园大门建于1960年,四根门柱均为巍巍丰碑式造型,象征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永存世人心中,而柱头上镌刻的齿轮与麦穗,象征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红色政权,在门柱中间横额上是萧克将军为陵园题写的“董存瑞烈士陵园”七个黑色大字,笔势跌宕,苍劲浑厚。
陵园牌楼建于1961年,属烈士陵园的早期建筑,它的形式是仿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牌楼。该建筑高7.5米。牌楼上借用了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这六个金色大字,在这里象征着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
在陵园的东、西侧轴线上,各矗立着一座角亭。东亭是董存瑞烈士纪念亭,建于1961年,它的外型与内部结构是仿朝鲜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亭。亭子中间的这座纪念碑,为钢筋水泥筑成,外饰白砬水磨石,正面镌刻着“董存瑞烈士永垂不朽”九个贴金大字,背面用红色小楷书记述了董存瑞烈士的英雄事迹;对面西亭为革命烈士纪念亭,结构与东亭完全相同,亭中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贴金大字。
在亭、馆间两条对角线交点上,是翠柏簇拥的董存瑞烈士塑像。英雄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0包,右手攥紧拳头,再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椭圆形的纪念广场的中央,屹立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碑体正面镶嵌的汉白玉碑心石上,镌刻着-元帅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顶端是一颗光芒四射的五角金星,象征着英雄的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永远照耀后人。
董存瑞题词碑廊,东西各一座,每座总高4米,长24米,基座宽3.2米。2座共镶嵌着由中国黑花岗岩刻制而成的党和国家领导聂荣臻、-、程子华、-、朱学范等及知名人士为董存瑞题词47块纪念碑的身后,就是烈士英灵安息的地方——董存瑞墓,坟墓是用水泥建的,建在一个平台上面,前面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董存瑞烈士之墓”,后面有一扇小铁门,与前面的墓碑相对,推开门,正中央放着一口四尺长的棺材,上面粘贴着董存瑞的遗像,棺材里面放着一个木牌,木牌上面是用朱砂写下的九个字:“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
董存瑞 (1929~1948)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在察哈尔省怀来县(今属河北省)南山堡村。全家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四,乳名叫“四蛋子”。6岁时,他就与羊群为伍,风里来,雨里去,长得敦敦实实。机灵顽皮,胆子大,爬树像个小猴儿,爬山像个小兔,成了南山堡的“穷孩子王”。1940年初春伊始,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谈论着一个新鲜话题:“八路军来了!”由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部队来到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