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泉
原名丕汉,板桥湾人,生于清光绪四年。少年时,就读于陕南公学。光绪三十一年,在陕西省优级师范求学时,因撕毁学校限制学生革命活动的布告,被当局以闹-的罪名,通令缉拿,百泉闻风潜逃,只身南下,考入上海公学,后转入理化专修学校,毕业后历任汉口大江日报、芜湖中江日报、上海黄报记者及上海汉文协和报总,又在于右任主办的《民呼》、《民立》两报兼职。为各报撰写了大量传播进步思想和鼓吹民主革命的文章,并在沪参加了同盟会。
清宣统三年十月,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纷纷响应。十一月,上海事变发生,百泉与陈乙白等运动沪军反正,共推陈其美为沪军都督。
民国4年(1915)12月,袁世凯复辟称帝,百泉与韩恢等拥护孙中山《讨袁檄文》,在上海与保皇派展开激烈斗争。次年,百泉被派往兰州进行反袁活动。6年,孙中山广州就任大元帅,百泉与挺进军司令韩恢同往汕头,任该军秘书长及参谋长。陈炯明阴谋叛变时,孙中山任韩恢为讨逆军总司令,恢邀百泉主持军务。不久,韩恢遭齐燮元杀害,军中公举百泉代理总司令职,坚持讨逆战争,支持危局数月。讨逆军使命结束后,百泉先后在山陕军司令部、广东建设部及国民革命军司令部任总赞及秘书长等职。
13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山先生指派百泉为陕西代表(会场座号173)。这次大会通过联俄、联共及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14年,国民政府成立,百泉任政治训练部秘书。15年,随国民革命军北伐至汉口。蒋介石排除异已,残害党内左派,邓演达被逮捕后,百泉亦受株连被捕,关押于广东东山监狱,其汉口住宅亦遭到搜查,因家人先期焚毁文件和书刊,致搜查一无所获。后百泉虽获释,但经此番囹圄之灾与清党之祸,在-中受到排挤,他对政局感到失望灰心,从此脱离了国民党的上层,职务上出现大起大落,自16年下半年至19年底,先后干了一些闲职,如交通部闽粤特派员、汕头电报局局长以及福建、天津、山东等省、市电政管理局监理等。
20年,-长于右任委百泉为该院调查专员,遂在南京定居,并主持“陕南旅京同乡会”的工作,当时陕南去京的青年很多,百泉莫不给予帮助和扶持。对于桑梓的公益事业尤为关切,如23年,在京学生王绍烈等,向他反映家乡午子山珍贵林木白皮松被滥伐的情况,百泉立即给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驻汉中警备司令赵寿山写信,不久,司令部的告示就张贴在午子山下,严禁砍伐白皮松,为家乡办了一件好事。又如24年,《续修陕西通志稿》编成,其中错讹百出,视辛亥革命为“乱变”,百泉义愤填膺,与在京同乡薛祥绥等历数其纰缪,并以“陕南旅京同乡会”名义致书邵力子,请其勘误,以正视听。
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南京政府迁都重庆,百泉回归故里,-仍保留其调查专员的职务。他在家居的最后四年岁月,刚直之性依旧,某次当面斥责劣绅范鸣岐,拍案声惊四座,县党部书记长赵寿阶莅职拜访,百泉直言告诫:“不能坐党官,要了解民间疾苦。”民国31年(1942)6月18日,因脑溢血病逝,终年65岁。治丧时,国民党中央及陕西省政府均发来唁电,挽词中有一联曰:
“三十载投笔革命,壮志勋襄先总理;
六旬寿还乡告终,大名誉著新中华。”
联语基本概括了百泉为民主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
下一名人:李西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