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陕西 > 西安市 > 地名

孙家村

地名:孙家村隶属:关山镇
行政代码:610114101代码前6位:610114
长途区号:029 邮政编码:710000
车牌号码:陕A行政级别:村
  孙家村位于关山镇西北4.5公里处,下辖西王、山陕、东孙、西孙4个自然村,7个居民小组。地处西延铁路西侧,东隔铁路与老王村相望,南与长山村连界,西北与富平接壤。民国时属临潼县关山镇第五保。建国初属临潼县第八区南房乡。合作化时属恒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后,属相桥人民公社关山管区。1961年后属相桥区关山公社。1963年由老王大队分出,成立孙家大队。1984年改为孙家村,属临潼县关山乡管辖。1987年因区划调整随关山乡归为西安市阎良区管辖至今。全村现有村民529户,2026人,耕地面积3940亩。村内有小学1所、村卫生室1个。该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处渭交抽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民收入以农作物种植、奶牛饲养、出外务工为主。   一、村组概述   (一)西王村   明末清初,李氏先祖在老王城的西边定居建村,故名西王村。该村1949年有村民28户,280人。现有127户,607人。共有耕地1387亩;存栏牛马31头、奶山羊150只、生猪150头、鸡1240只;有手扶拖拉机5台、饸饹机压面机磨面机共5台、拖拉机3台、收割机两台、汽车7辆、奶牛养殖基地1处、环保砖厂1座,农用三轮车基本普及。该村李姓为主姓,张姓次之。张姓是1962年迁入的华阴移民。   (二)山陕村    清光绪十年(1884年)左右,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灾民来此定居,为了不忘故乡,所以起名叫山陕村。   该村1949年有37户,170人,耕地面积1214亩。现有村民161户,600人,耕地面积1114亩。村西有天主教堂一座,信仰天主教的约有150人左右。该村有郑、李、魏、张、徐、石、贺、杜、陈、赵等姓氏。郑姓系本村大姓,约占50%以上。其祖辈由山东迁来,以打凉粉、做草圈、扛长工、做短工为生计,逐渐有了家底后即置家买地。   近几年由于政府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该村经济发展特别快,大面积种植甜瓜、棉花,另有不少人常年收购桐树,家庭收入成倍增加,村民生活提高较快。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为摩托车、电动车,运输工具由推车换成架子车、三轮车、拖拉机等。   (三)东孙村    该村和西孙村合称孙家堡,村里大多数人姓孙。由于过去东西孙家周边柏树成林,故名为柏树孙家。据说孙氏先祖于明代末年由-县来此定居。该村1949年有村民有10户,87人,耕地面积316亩;现有居民60户,243人,耕地面积417亩。有木器加工厂1家、电气焊修理1家。曾有一孙姓木匠做耙犁和种麦耧驰名周边。   (四)西孙村   过去称孙家堡,村周围柏树成林,人称柏村孙家堡。1949年有村民23户201人,耕地面积964亩;现有143户,576人,耕地面积1108亩。该村有5户做手工挂面,其技术皆由华阴移民张登科老先生传授。此挂面的特点是耐煮、筋道、食用可口,在方圆几十里非常有名。另有中西药店1家、商店1家、超市1家。   二、本村人物   孙玉亭(1911~1994)孙家村东孙组人。1927年冬在富平县第一高级小学读书时,经陈叔馨、石岳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 党党员。同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秘密联络邻村同学陈志宗(陈富田)、富平县刘古镇石岳泰,建立境内第一个共产 党组织——0关山党小组,孙任组长,隶属0富平县第一高级小学党支部。他们团结进步青年,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培养发展入党对象,为富平一高和渭阳小学党组织传递-。1929年春,0富平县第一高级小学党支部遭到破坏,关山党小组-停止活动。1936年,他赴陕北边区从事军事和行政工作。建国后,历任西安市三区-兼区长、咸阳市市长、西安市园林局-兼局长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1985年,他在原0陕西省委书记、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陈元方支持下,联络关山籍离休干部郭仪、傅春玉等编写《关山镇志》,得到0关山乡党委、乡政府大力支持。关山乡档案资料极其缺乏,他不顾年高体弱,带领编纂人员,通过寻找知情人,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法,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经两年辛勤努力,终于1987年末定稿。后又多方奔走,筹集经费,于1991年8月出版了《关山镇志》,此为建国后陕西省第一部乡镇志,为关山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作藩 字介轩,清末秀才,西王组人。一生任教,所教学生遍及临潼、富平两县。曾协同李虎臣恢复关山教育事业,使渭北国民小学(今关山中心小学)复学。后任渭北国民小学校长。1937年去世,终年60余岁。其子孙四代都有人从事教育工作,堪称“李家耕读传家,五代从教不断”。   李振邦 字绥万,李作藩之子。曾任临潼县关山镇国民小学老师,后任校长。1940年任关山镇镇长,后任临潼县中正中学(现华清中学)教导主任、四维中学(今关山中学)教导主任。1946年去世,终年55岁。为追忆本人功绩,政府送匾一块,书“清廉正直”,教育界送匾一块,书“春风化雨”,可惜文革中被毁。   李生枝 李作藩之孙。曾任关山国民小学(今关山中心小学)教师和?ぁ?938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49年2月关山第一次解放时任关山区区长。后任临潼县文化馆馆长、渭南电影院经理、渭南大荔师范学校书记兼校长。建国前几年,关山国民小学是地下党活动据点之一,他以教书为掩护,秘密为党做地下工作。解放前夕分化瓦解敌人,为关山地区的解放事业做了许多贡献。1949年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副政治委员王恩茂、政治部主任左齐曾会见了地下党员李生枝。李现任大荔教师进修学校荣誉校长等职。   孙继续 0党员,孙家村西孙组人,西北大学毕业。先后在西北局、国家轻工业部工作,文化革命后任陕西省轻纺厅副厅长。已退休。   赵康民 孙家村西孙组人,原名赵殿军,生于1936年。1956年毕业于省立富平中学,先后在关山小学、关山文化馆、相桥区文化馆、临潼县博物馆工作。曾任临潼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证书。曾发现、主持和参与过姜寨遗址、秦始皇兵马俑坑、秦始皇陵、唐华清宫御汤等重要遗址的发掘。主要著作有新编《临潼县志·文物志》、《临潼风物趣话》、《骊山胜迹》、《唐庆山寺》、《临潼碑石》等,发表《秦始皇陵原名丽山》等50余篇论文。现已离休,住临潼。   李振伍 0党员,孙家村西王组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历任文化教员、独立师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1973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阎良区法院院长,现已退休。   郑凤阁 祖籍山东莱芜口镇古城村,生于关山镇山陕村,西安王曲第七军校毕业,曾在-军队任营长。   郑凤泰 山陕村人。西安王曲第七军校毕业,曾在-军队任团长。解放前秘密为党作了很多工作,解放后回乡务农,曾任临潼政协委员,已去世。   郑学锋 0党员,关山镇孙家村山陕村人。四川地质学院毕业,由成都军区接收到核部门工作,现为副军职干部。   张书社 山陕村人。关山高中毕业,曾任大队团支部书记,19岁参加铁道兵,后转业到铁道部二十二工程局工作。1989年调省建设厅政治处工作,后任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兼-。2002年调陕西省秦岭植物园工作,任书记、园长至今。   孙志英 东孙组人,1952年出生。1975年1月参加工作。曾任关山乡政府副乡长,后任武屯乡乡长、-,凤凰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阎良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三、文物古迹   【天主教堂】 山陕村现有天主教堂一座,占地3亩多,有房屋8间。天主教在清光绪年间传入关山。当时住山陕村的山东移民总户头石水广结识了临潼北屯南王天主教徒刘辉,加入了天主教,后有来陕的山东籍移民先后参加。1949年,山陕村的天主教徒有110余人,另有复和村、张八洼庄子教徒28人。山陕村教堂为天主教西安教区的一个小教堂,直属阎良镇南王(今属于阎良区凤凰路街道办)传教点管辖,设会长1-2人,管理教堂事务和接待传教神甫。教堂建立后,经常有中外神甫前来传教。每逢主日(星期日),教徒都到天主教堂祈祷;过圣诞节等大的节日活动,教徒都到南王点教堂参加活动。   1950年,教堂受到冲击。“文革”中山陕天主教-停止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退还教堂。目前山陕村有教徒208人,仍属西安教区管辖。   【古槐】 东西孙村中原有一棵500多年树龄的国槐,下围4.2米,高14.2米。三个大枝,各有一搂多粗,枝叶茂盛,葱绿喜人,主干纵横延伸,足有10米多长。夏季天热,村里的男女老少、过往行人都喜欢在古槐树下乘凉下棋。1998年冬,一些住户在树周围靠放玉米杆,不慎失火将树烧毁。   【菩萨庙】 菩萨庙位于古槐东边,为一间砖混土木结构的大房,建于清末。庙内供奉一尊菩萨神像,坐于莲花盆上,神像两边各有童男童女。曾有不少善男信女到此烧香祷告,求子求药。   【三元庙】 三元庙位于东孙村东边百米之处,亦称“三官庙”。占地4亩,正门朝南,庙内大殿在院的正中,殿内有三尊神像。下殿在大殿西边,亦有神像。庙内柏树参天,庙门的左边有一老皂角树,树荫遮天。庙门对面有八角楼一座,上写“敬惜字纸”,庙门东边有一小石碑,碑文中有清代福建布政使“王孙蔚” 的 名讳。庙内有大神像一尊,两边有很多小神像。建国后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孙家小学。   四、教育简史   【西王小学】 民国年间由庙宇改建而成,占地约三亩。本村和富平东高村学生在此就读,聘请外地教师,复式上课,有教室两座,学生三四十人。建国后公派教师1人,有4个年级,复式上课,每级十多个学生。1958年改为老王小学分校。学校有主管教师1人,音乐、体育、图画由老王小学教师定期来校讲授。1971年变为七年制学校,设两个年级的中学班,教师增到5人。1985年又与孙家小学并校,学校只留学前班。不久学前班又并入孙家小学。   【孙家小学】 清末由庙宇改建而成,占地四亩。起先只有两座教室,招收本村和山陕村的学生,两个复式班,聘请外地教师两名,在校学生50多人。1947年学校重建。1955年设两个复式班,在校学生90多名,有教师2人。1968年,新盖4座教室,1-4年级分为单式班,在校学生112名,教师5人。后因学生增多,分为5个班,教师增至7名。2008年与南房小学并校。   【山陕小学】建国前,山陕村的孩子在孙家小学上学。1949年天主教徒把教堂内一座房子作为教室,从此该村有了小学。学校设四个年级,复式上课,1名教师,20多名学生。以后学生增多,分为两个教室,都是复式班,两个教师,在校学生38名。教师的待遇为工分制,每月5~6元补助费。1971年变为七年制学校,设两个年级中学班,在校学生50多人,教师6人。1985年与孙家小学并校。   五、特色介绍   【接骨药】清光绪年间,山陕村姓李、姓郑的山东移民人家从清廷一位御医手中得到专治骨伤的秘方,遂自配膏药给人治病。现配药的有数家,郑姓6家,另有李、徐、陈等几家,各家配方不一,却各有所长。特别是舒筋活血药止痛消肿快,药到病除。多年来接骨配方药声名远播,常有外省病人慕名前来求药。   【做草圈】 草圈原是农村人蒸馍必备的炊具。每年夏收中,村上的男女老少都要不分昼夜地梳理麦秆,准备做草圈的原料。山陕村90%的户都会做草圈,有的户一年四季不停工,不少农户因做草圈日子过得很殷实。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日渐富裕,草圈被竹笼、铝笼代替,此业已停止多年。   【手工挂面】 孙家的手工挂面,是由华阴移民张登科把技术传给赵康杰、孙新安、孙新正、孙更勇等人而成气候的。制做方法是:头一天把面和好,加食盐,停一个晚上,然后盘成面条,反复调好面。第二天开始往外边架子上挂,挂好后向下抻拉,面干后切短包装即成。此面筋道、耐煮、味香、可口,享誉周边区县,深爱百姓欢迎。
你可能对下列地名会感兴趣
西安市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