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坚
王安坚,江苏阜宁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在境内上海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任职员,政协上海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王致力于业余古钟表收藏,参加市、区职工收藏协会活动,并任市职工收藏协会副会长。1986年,被中国博物学会破格批准为全国唯一的非专业会员。50年代初,王结识一位钟表师傅,两人成为挚友,交往中学会修理钟表。日久,王逐渐产生对收藏旧钟表的兴趣。1953年起,王把业余时间全花在钟表收藏上,跑各旧货商店(摊)去觅宝。“文革”前,王每月工资75元,妻子60元,有4个子女,家境并不富裕,而钟表恰是贵重之物,即使是旧钟表也不便宜。他为收买旧钟表,自己烟酒不沾,妻子全力支持。一次为买1只瑞士古表,王卖掉结婚时妻子的大衣。“文革”中,王冒着被戴上“玩物丧志”帽子的风险,依然悄悄地收藏钟表。把买来的旧钟表,藏在箱子里,塞在床底下,隐藏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的钟表收藏活动进入全盛时期。1981年,他的钟表藏品被选入“上海市职工第一届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文化生活集锦展”。1983年,首创“家庭钟表博物馆”,并将藏品在人民公园公开展出。借助新闻媒介,王安坚及其“家庭钟表博物馆”在国内外赢得声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为他亲笔题词:“钟表之家。”美、英、日、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国际友人,前往参观。美国一位考古学家专程来沪,送给王1只重10公斤的汉白玉古老计时器日晷。他对王说:“这件古董日晷送给你,也就有了归宿。”
经过40年的收集,王收藏美、英、法、德、日、瑞士和中国清代生产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千奇百怪、五光十色的各种古钟表300余只(块)。其中最大的钟高达2.5米,最小的钟直径不到7厘米;最重的挂表重为500克,最轻的钟不足50克;走时最长的能走400天,年代最久的计时器日晷,有400年历史。此外,王还收藏有世界各国用于陆、海,空交通工具的钟,有英国的“汤姆司”、“维克多”、“迪克松”和瑞士的“那丁”、“派蒂克”等名牌航海天文钟。王后半生着重研究钟表发展史,编撰出《钟表趣读》和《清皇朝对钟表的贡献》,为进一步研究钟表发展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下一名人:黄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