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江苏 > 连云港 > 名人

郇华民

  精心育人的郇华民老校长
  在人们热议我国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时,我不止一次地想到海州师范郇华民老校长的治学之道。虽然那是上世纪的事,但我认为至今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
  1948年11月8日,海州解放第二天,郇华民同志就根据谷牧政委的指示,来到海州古城,接管海州师范(原名东海师范),从此和海师结下不解的情缘。
  解放初期的海州师范校舍极其旧。三十几间平房,破旧潮湿,教学设备荡然无存;老教师虽然陆续返校,但对0疑虑重重,担心政局不稳,省教育厅分来几位教师,由于人生地疏,生活条件太差也没有完全安下心来。学生思想更为混乱,有些学生只因学校供应伙食(每月60斤小米、高粱)才考进海师;有些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一面读书,一面寻找新的学习、就业机会;还有少部分学生出身名门望族,生活富有,对学校生活条件不屑一顾,带着轻视的眼光踏入校门。试想在这种大背景下,当一校之长是多么艰难啊。
  二
  解放前,我在海师初中部读书,解放后考入高师一年级,1951年2月毕业留校工作,1955年底调市委宣传部。在这七年多时间里,我不仅接受了老校长孜孜不倦的教诲,还目睹了他重视德育、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治学之道。
  提到德育教育,人们往往会单纯理解为上好政治课,开大会作几次报告,走访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就大功告成了,而老校长却是把学生的德育教育贯穿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根据我的记忆,老校长开展德育教育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抓好”和“四个结合”。先说“三个抓好”:
  一是抓好课堂教学。老校长要求全校老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都要有机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同时特别重视政治课教学,他和刘瑞峰、桑淑尊副校长及李黎民教导主任都亲自教授高年级政治课。当时我负责前师三年级和高师一年级政治课教学。老校长经常查询我备课情况,有时还到课堂听我讲课,翻阅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语。他一再强调:讲政治课不能照本宣读,就事论事,一定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结合当前发生的国家大事,还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二是抓好形势教育。解放初期,国家政治运动较多,先后进行镇反、土改、粮食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还有“三反五反”,这些运动都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也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师生的思想态度,如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
  老校长审时度势,每逢寒暑假放假之前或开学之后,都要请市领导到学校给师生作形势报告,也叫打“预防针”。
  记得1951年市郊进行土改,从社会到学校内部,震动极大,反响不一。老校长在放寒假前请市委土改工作组组长、团市委-赵志坚来校作土改形势报告。赵-熟悉土改政策,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很强,不用稿子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会场上鸦雀无声,报告结束后掌声不断,许多老师表示,消除了疑虑,坚决拥护土改政策。学生反映,听两个小时报告,“胜读一年书”,表示放假回家要当好土改义务宣传员。
  三是抓好党团组织生活。解放初期,学校0员较少,党支部除了要求党员在教学和学习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特别重视依靠教师工会和青年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原来没有青年团组织,直到1949年4月才开始发展建立团的组织。记得当时团市委专门派出一个工作组帮助海师建团,有100多名师生申请入团,经组织考察,最后批准60多名。海师团组织开始建立总支委员会,1952年冬组建团委会,由教导主任李黎民兼团委-,我和袁道传老师分担组宣委员。团委每学期制订具体活动计划,主要工作三大项:一是每月上一次团课,都是利用星期日早晨5至7时进行,不仅团员按时到会,向团组织靠拢的同学和青年老师都自带凳子积极参加;二是定期召开团小组会、团支部大会,学习团的知识,讨论落实学校领导和党支部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确保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发展团员,壮大队伍。当时学校政治空气很浓,学生和青年教师纷纷要求参加青年团,特别是毕业班同学对入团要求更为迫切,都希望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带上两份介绍信(工作关系和团组织关系)。
  在老校长和党支部的支持下,我们敞开大门,不论什么家庭出身,只要具备团员条件,团组织就积极发展,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条件。由于团的工作扎实有力,不论是正常的学习任务,还是学校布置的突击任务,只要团组织出面配合,都能一呼百应,确保完成。
  再说“四个结合”:第一,和劳动建校相结合。解放初期,学校经费很少,加上校舍条件又很差,所以老校长经常利用课外活动和星期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建设,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意志,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1954年以前,学校陆续新建几座比较宽敞的教室,从青岛购进红瓦,经铁路运到海州车站,而后发动学生用扁担、筐、平板车运回学校,节省一批运费。开始,有些学生由于从来未抛头露面地干体力活,走在大街上腰直不起来,头也不敢抬。后来看到老校长带头挑瓦,走在队伍前面,慢慢也就习惯了。学校缺少课桌,听说海州南门外砍伐两棵大白果树,就通过海州区0协调,用很少钱把树买下,当时既没有吊车,也没有汽车,经过师生合计,决定锯掉树枝,用钢钎、横木往回滚,老校长带领四五十名身强力壮的学生,一步一挪,整整干了两个星期天才把两棵大白果树运到学校,请木工打了200多张新课桌,满足了四个班级的需要。事后,老校长对同学们说:“像这样笨重的任务都能完成,我相信,将来你们到农村教书,碰到再大的困难也能闯过去”。
  第二,和改善生活相结合。解放初期,按国家规定,师范生每月供应60斤小米高粱,仅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为了改善生活,老校长发扬南泥湾精神,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荒种粮、种菜。当时,由于学校不断扩班,先后两次征用附近农田扩建校舍和体育场,于是就把原有的旧操场和教室前后的土地开垦为菜园,约有三四十亩,并分配到班级和小组。为了保证用水,又组织学生配合技术工人把旧操场的废井重新修好,从而实现自流灌溉。浇菜用的肥料都是学校厕所里的粪便。开始我们用稀粪和井水混合浇大白菜,感到恶心要吐,经过一段时间磨炼才适应下来。
  第一年秋天栽的大白菜喜获丰收,学校食堂一冬天基本上都是吃学生自己种的菜。另外,学校经海州区0批准,又把老海师旧址四十多亩土地(抗战初期被日本飞机炸毁,现为市第二人民医院身底)开垦起来。我所在班就分了5亩地。当时没有耕牛,就采取5人一组,用肩膀拉犁,大家累得汗流浃背,终于保证及时播下小麦,在我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有滋有味地吃着白面馒头时,老校长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海师出来的学生,大都要到农村教书,没有吃苦精神,不懂生产技能,就不可能在那些穷乡僻壤安身立足,办好学校,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志向。”由此大家才感悟到,老校长为什么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作为非常重要的一课。
  第三,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思想工作、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老校长治校的一大创造。在海师学习、工作7年时间里,我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就有为工厂开办文化夜校、参加镇反、土改的批斗诉苦大会、参加郊区的生产救灾、参加粮食统购统销宣传、参加普选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前期准备,还有拥军优属等重大活动。
  记得1953年夏季刚放暑假,全市开展选举普查工作,根据市委安排,海师抽调20多名高年级学生由我带队,先到新海中学接受7天培训,而后分到海州区锦屏乡(包括锦屏磷矿)开展普选工作。在一个多月的实践中,我们学到了在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通过登记选民,深入群众,不仅目睹了农民的生活疾苦,还发现他们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对民主与法制几乎一无所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当好人民教师,特别是到农村去为农民群众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四,和文化活动相结合。人们可能认为,跳跳、唱唱,只能增强体质,没有什么政治意义。可老校长却认为,每项文体活动都与德育建设有联系。当时,师生一律住校过集体生活,早晨5点钟起床,钟声一响大家自动到操场上集合做广播体操,很少看到有人迟到早退。下午有两节课外活动,除了打球、阅读课外书籍和打扫卫生,大部分时间在广场上跳集体舞,男女生混合跳,师生一起跳,边唱边跳,边舞边乐。通过这些文体活动,不仅培养了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大家学会了多种舞蹈和歌曲,为当好教师打好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活跃身心,陶”情操,焕发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离开教学生涯多年,特别是耳闻目睹当前青少年作业、精神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集体观念不强等弊端时,对老校长当年治学的成功创举尤感钦佩和赞赏。
  三
  郇华民校长出生于东海县房山镇,1928年秋参加中国0,1930年5月29日在上海因参加纪念“五卅”运动-被捕,1939年经组织严密审查重新恢复党组织生活,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载,仅是两次在海师担任领导职务就有24年之久。在老校长带领下海州师范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重视德育教育,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为鲁南、苏北地区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民教师。我不想多讲那些担任中小学教育骨干,被评为全省、全国优秀教师的海师校友,也不想多讲那些学有成就,走上大学讲台的海师校友;更不想多讲那些经组织选拔到国家机关担任县处级和厅局级干部的海师校友,我只想说一件往事:在1951年到1953年的寒暑假里,我曾两次目睹东海、赣榆、郯城、临沭四县的教育科长亲自来海师接收新分配的毕业生,他们曾坦诚地告诉老校长:“海师培养的学生,不仅业务水平高,能吃苦耐劳,政治上更叫我们放心!”这是出自内心的评价,作为海师校友,每想到此情此景,我就感到特别的自豪,对老校长也就特别的崇敬。
  1991年5月31日,老校长因病去世,享年84岁。1995年10月,由海师校友和老校长的老战友撰写的回忆文章,汇编成《杏坛五十秋要怀念郇华民同志》正式出版,这在苏北、鲁南教育史上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连云港市人大主任、海师校友宋开智同志在本书序言中深情地写道:“郇华民同志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五十余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今天为这位忠诚教育、精心育人、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出版一本纪念文集,确是一件深得人心的好事,也是对老校长最好的纪念。”
你可能对下列名人会感兴趣
连云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