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铨
思铨在学生时期,酷爱文学美术,课余还自学英语和世界语。1937年1月,他曾选译苏联玛耶可夫斯基的诗20篇,题名《呐喊》,是最早向国人介绍玛耶可夫斯基作品的人。是年冬,杭州沦陷,思铨转到金华。次年创编《大风》周刊,以后又接编《新力》期刊、《浙江日报》副刊《江风》。刊物经常登载左翼作家的作品,发表抨击和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报道抗日根据地及进步文化界的动态,向读者传递光明信息。
思铨重视木刻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经常为刊物制作版画。他的作品内容进步,刀法严谨细致而有力,表现出人物感情的深度和力量的强度,别具风格,影响颇大。1938年,讴歌中国人民抗日事业的版画集《中国的战斗》问世。次年,与野夫、金逢孙等在金华成立“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社”,思铨任副社长,并担任木刻函授班金华地区指导师,以推动木刻艺术的发展。
1939年12月,《刀与笔》综合文艺月刊创立,思铨任主编。刊物经常刊登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的文章、漫画及木刻,远销内地各省。面对国民党当局干预、钳制,思铨针锋相对,据理驳斥,后挥袖而去。《刀与笔》-停刊,前后仅出四期。
1942年,思铨积劳成疾,肺病日益加重,在缙云岳父家养病,生活十分困难,且不顾战乱颠簸和疾病折磨,重新改译了玛耶可夫斯基的诗作(1950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并把著译诗作编集为《黑屋及其它》、翻译论文集《知识分子论集》、小说集《袁法富之死》、散文集《窗及其它》,并选编了一册木刻集。1943年12月,姚思铨在贫病交迫中溘然长逝。当时报刊评论他“支撑着病体,绞出脑血,一点一滴落在中国干枯的文艺坛上”。冯雪峰称他是“献身于抗战的和革命的新文艺工作者”。
下一名人:陈大悲